![]()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Jul 2012
文章: 311
|
[qxxrbull]追求靜音與效能的最佳選擇 藍寶SAPPHIRE ULTIMATE R7 250 1G 開箱測試
前言
最近越來越多人 在組裝電腦時 既希望能夠擁有更好的效能 當然同時 也越來越偏向對於機器運轉的聲音的要求 而藍寶科技正看中了市場需求的這一點 順勢推出ULTIMATE系列的顯示卡 使用上大型的散熱鰭片與熱導管 並且不使用風扇 來作為散熱的方法 而現在市面上 也有無風扇版的CPU散熱器 無風扇的Power 以及大容量的SSD也越來越平價化(Ezlink CV-6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幾乎可以讓電腦中 無論是風扇還是硬碟馬達選轉的軸承聲完完全全的消失 現在就來看看這一張無風扇的R7 250吧 外包裝與配件 ![]() ↑這是顯示卡的正面包裝 右下角標示著此卡支持多螢幕輸出以及使用了AMD R7系列的晶片 左下角則是告訴大家此卡內附有HDMI線材 ![]() ↑這是背面包裝 標示著許多用在此顯卡上的AMD的技術和藍寶獨家的技術 ![]() ↑側面右邊貼有序號 以及靠左側有寫上系統需求 ![]() ↑另一個側邊則是寫著此產品的型號:藍寶SAPPHIRE ULTIMATE R7 250 ![]() ↑上面則是只有寫藍寶的英文商標 ![]() ↑跟撼訊的卡一樣 出廠前貼有封條 要購買時請先注意此封條是否有被打開 避免拿到別人退貨的商品 ![]() ↑內部包裝 就一個簡單的紙箱 ![]() ↑打開來 有使用抱棉墊防壓 ![]() ↑一打開時的畫面 ![]() ↑所有配備一覽 有顯示卡一張 HDMI線一條 DVI轉D-SUB的轉接頭一個 以及一些使用說明手冊 保固手冊 和驅動光碟 ![]() ↑驅動光碟的包裝中 有包含一張貼紙 玩家可以自己貼在機殼上 ![]() ↑剛拆封時的包裝 ![]() ↑右側使用紙板來保護散熱鰭片不被刮壞與受損 ![]() ↑整體就是這樣 ![]() ↑熱導管有經過度鎳處理 不過比較可惜的一點是金手紙部分沒有做保護套保護 ![]() ↑輸出介面總共有 DP/HDMI/DVI 同上 可惜的是 出廠時輸出介面接口沒有加任何保護套 ![]() ↑由於此卡省電 所以不需外接6Pin電源即可使用 ![]() ↑側邊有一張貼紙 警告用戶請勿隨意觸摸本卡 拆裝時也要注意溫度 因為散熱鰭片在GPU運轉時溫度並不低 有可能被燙傷 而且因為沒有風扇 所以熱量也會停留比較久的時間在散熱鰭片上 ![]() ↑背面部分 ![]() ↑散熱器總共使用四隻度鎳熱導管 不過可惜的是沒有HDT 但以R7 250這種溫度來講算是能夠壓得注 ![]() ↑拆下來的鳥撤圖 ![]() ↑主晶片GPU特寫 由台積電代工的 2013年第37周出廠 ![]() ↑用料部分 電感採用藍寶獨家的黑鑽電感 電容部分 不確定是哪間廠牌的 看起來好像是這個未知的廠商 請有相關資訊的人提供一下吧 感謝 ![]() ![]() ↑有留下一個2Pin的風扇接口 如果有自己改裝風扇需求的人可以使用 不過基本上這張卡的原始目的就是不要給你加裝風扇的... ![]() ↑電晶體部分使用傳統的D-PAK電晶體 廠牌為NIKO-SEM(尼克森微電子) 如果可以用上更好 廢熱產生更低的 WPAK PowerPAK LFPAK就更好了 不過考量到這顆晶片本身的耗電也不怎麼高 所以使用D-PAK也無傷大雅 ![]() ↑由於是靜音版 部分供電模組有覆蓋散熱片 來增加散熱效果 記憶體顆粒部分也有覆蓋上散熱片 所以無法直接得知為哪家廠牌 那個型號的顆粒 ![]() ↑輸出接頭採用Wieson(驊陞科技)所生產的 ![]() ↑實際上機圖 不需要外接電源的R7 250能夠讓整線變得更方便 ![]() ↑為了比較貼切用戶的實際使用情況 所有測試均在測版關閉下進行 測試平台內容 CPU:AMD FX6300 RAM:芝奇 G.SKILL 紅疏版 RIPJAWS Gaming Series DDR3 1600 16GB(跑雙通道 1600 9-9-9-27) GPU:藍寶SAPPHIRE ULTIMATE R7 250 1G MB:技嘉 990FXA-D3 HDD: 1.SSD EZLINK T34 128GB 2.日立 SATA3 2TB 64MB Cache(deskstar 7k2000) PSW:振華 冰山銀蝶 550W DVD ROM:華碩 DRW-24B3ST SATA CASE:旋剛 攔截者 T5 PRO USB3.0 OS:Windows 7 64bits 專業版 使用電壓:110V/60Hz市電 螢幕:1680X1050(沒辦法 沒1080P的螢幕) 一般跑分效能實測 ![]() ↑首先 根據慣例 當然是先來上一張CPU-Z的截圖 同時也知道記憶體顆粒是Hynix的 ![]() ↑ASIC quality為71.6% 不知道跟其他的250相比有沒有比較好 一般而言 這種特殊版本 廠商應該會選用體質比較好的GPU來製作 ![]() ↑3Dmark2013 Fire Strike Extreme-766分 ![]() ↑3Dmark2013 Fire Strike-2099分 ![]() ↑3Dmark2013 Cloud Gate-10118分 ![]() ↑3Dmark2013 Ice Storm-74046分 ![]() ↑3Dmark11 X mode-919分 ![]() ↑3Dmark11 P mode-3196分 ![]() ↑3Dmark11 E mode-4994分 ![]() ↑Unigine Heaven Benchmark Extreme mode-14.3張/361分 ![]() ↑Unigine Valley Benchmark Extreme mode-15.6張/654分 ![]() ↑Passmark 3D圖形性能測試-1741分 ![]() ↑Passmark 2D圖形性能測試-487.8分 ![]() ↑PCmark 7-4599分(PCmark並不只有測顯卡 而是整個平台的效能) ![]() ↑CineBench R15 OpenGL-51.53FPS 遊戲跑分效能實測 以下內容分成兩個部分 一個是測試已經有Benchmark的遊戲 一個是直接上機遊玩 並以Fraps進行測試(BF4均使用內見遊戲指令測試 由於Frpas不支援Mantle) ![]() ![]() ↑戰地之王AVA 實際測試(畫質與特效全開)-最高200 最低22 平均118 遊玩期間感到完全順暢 ![]() ![]() ![]() ↑LOL實際測試(畫質與特效全開)-最高142 最低59 平均103 遊玩期間感到完全順暢 也沒有遇到任何閃頻問題 (這裡提醒大家 LOL有時候會發生嚴重Lag情況時 有可能是伺服器問題) ![]() ![]() ↑幻想神域實際測試(畫質與特效全開)-最高142 最低59 平均103 遊玩期間感到完全順暢 也沒有遇到任何當機嚴重延遲問題 用Fraps測出來數值都是77(確定已經關閉垂直同步) 不過看最低最高平均卻有數值... 總而言之 跑起來還算是順暢就是了 ![]() ![]() ↑final fantasy XIV A Realm Reborn Benchmark測試 上圖為特效全開 在特效全開時 部分場景會出現Lag的情況 所以個人建議將特效開到中階來遊玩(下圖) 會比較順暢 ![]() ![]() ↑Dirt3 內建Benchmark測試 特效全開-最低19 平均25 特效全中-最低48 平均61 上圖為特效全開 同樣 特效全開平均雖然有30 不過整體來講還是不夠順暢 建議把特效開到中階(下圖) 來換取順暢度 ![]() ![]() ↑BF4 極地監獄 多人測試 DX下-平均64 Mantle下-平均59.5 上兩張圖分別是特效全部開到最低 1680X1050下測試 而與大家平常認知不同的是 DX下反而比Mantle下還要順一些 為此這點 我測試了好幾次 並且嘗試更換驅動 結果還是一樣 DX下真的比較順 但是在我另外一張卡 280X下 Mantle就比較順暢了 基本上 就算是特效全關 還是感覺到有些Lag BF4我會建議至少要60張以上 所以 建議如果要用這張卡玩BF4了話 建議把螢幕解析度降到1280X720 特效全關進行遊玩 (BF4要測試多人其實很麻煩 尤其要切換API就要重開遊戲 所以我盡量挑人數都有比較多的 但是又方便進去 不太爆滿的伺服器來做測試 實際遊玩數據可能會比這個低 影響因素很多就是...) ![]() ![]() ![]() ↑Blade & Soul 劍靈Online 實際遊戲測試-最高40 最低17 平均28 特效部分遊戲規定只能開到4檔 反鋸齒我有開LEAA(上面沒有截圖到) 基本上 B&S並不像是LOL/AVA/BF4這些對FPS比較要求的遊戲 所以雖然平均只有30左右 不過我個人覺得整體並沒有感到不順 其他應用效能實測 顯示卡並不是只能拿來玩遊戲 而是還可以利用OpenCL來加速日常生活的一些應用 以及拿來進行繪 以下部分將測試其他應用的部分 ![]() ↑LUXmark OpenCL測試 516分 ![]() ↑GPCBenchMarkOCL 綜合測試 顯示卡部分總分1722.4 ![]() ↑顯卡比特幣挖礦測試 算力大約118MHash/S 不過現在拿顯卡挖比特幣的人應該比較少 畢竟不符合成本考量 Holomark 1.22 Score: 15239 Clocked time: 32.81 sec (Total: 81.7sec) - - - - - - - - - - - - - - - - GPU1: 6.17 sec. GPU2: 14.98 sec. CPU1: 6.14 sec. CPU2: 5.52 sec. ↑Rhino HoloMark測試 比起專業繪圖卡 效能算是差蠻多的 ![]() ↑DXVA影片解碼測試 全系列都不支援QFHD 不過目前4K/2K部分螢幕和訊源也不普及 編碼部分也還沒有一定標準 等到普及時 應該也是要更換配備的時刻了 ![]() ↑msi kombustor 燒機溫度測試 連續燒了11分鐘後 溫度最高約71度上下 總結 這張卡算是目前對於一個追求靜音解決方案的人 一個不錯的選擇 而且根據測試結果 大部分線上遊戲也都可以順暢運行 可說是對於想要追求更安靜的品質的人一個不錯的選擇 測試結果聲明 上述所有測試內容 均在完全公正 完全標準下進行 並沒有任何灌水或故意人為操作的情況 此結果不代表可以同樣表現在其他平台上 影響的因素包括:不同的系統配置 網路速度 等等其他因素 |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Jul 2012
文章: 311
|
![]() ↑就算運行其他軟體 溫度表現則是只有60度左右(確定 用CPU-Z/Afterburner來看都是這個溫度) 因此 如果以一般遊戲情況來看 並不用太去在意溫度問題 當然 機殼散熱也是蠻重要的因素 如果要使用這張卡了話 在挑選機殼時 記得也要注意其排風方向 風扇加裝位置等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