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Jul 2012
文章: 1,109
|
引用:
您的見解很棒 受教了 非常感謝 講到i/o瓶頸 現在有ssd的人 已經遠不像以前那樣那麼少了吧? 128GB一台也沒多少錢 跟硬碟比較起來 很大程度的舒緩了 老實說intel 750不論搜尋時間 seq 4k 都是非常非常出色的 另有瓶頸吧 只是不知道出在哪裡 不一定是cpu 也可能程式 即使quake2 也是要等那麼一下 所以我說問題不全出在硬體 |
||||||||
![]() |
![]() |
Ju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Jun 2012
文章: 733
|
引用:
拜託~怎麼沒有, 多的是好不好, 到底有沒有在認真練車啊, 不要把時間又花在練嘴砲好嗎 ![]() |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Jul 2012
文章: 1,109
|
引用:
哈 ![]() ![]() ![]() |
|
![]() |
![]() |
Amateur Member
![]() 加入日期: Oct 2005 您的住址: 鬼島
文章: 44
|
引用:
問題還是出在IO 只是有各種層級的IO 換了PCIE SSD還是無法變快是卡在匯流排由主ram傳到卡上的ram 這時若可以換到4通道memory的平台 又會快一些約多50% 如果買得到E7-8xxx系列的用到八通道memory 那絕對更是神速 但要付出約10倍的價格換取約四倍的有效性能增長 我有點懶得想了...... 都花到這個級數了還是買一台現成的吧 可以考慮nvidia的I-ray或SGI的big brain系列 我覺得ram裝多一些比較實際 想這個不如花點時間玩遊戲 |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Jul 2012
文章: 1,109
|
想不到匯流排介面也是關鍵
八通道 那可是server的等級呢 |
![]() |
![]() |
Amateur Member
![]() 加入日期: Jun 2015
文章: 34
|
引用:
是的 其實這些硬體宣稱的速度 都是以"頻寬"來算 我可以容許一秒5Gb的資料通過 但你有沒能力搬那麼多資料 那就不是我的問題了 我講的就是USB3.0 事實上 就算比較理想狀況 實際傳輸也只有約100MB上下 跟理論600MB以上相差可遠了 其實你講的750 真正改善的是傳輸頻寬 為了突破SATA3的上限改用新介面 實際上電腦系統 就算你提供如此高頻寬 也是沒辦法把瞬間20~30GB資料一次塞完 並處理完 頻寬提高當然可以提供瞬間爆衝資料通過 可是電腦並無力提供這樣 "持續"的資料 這裡是有相當多原因的 軟體傳輸機制 回應 還有各界面間的延滯 總之 實驗室提供的美好理論數據 "八成"不會出現在你眼前(理論值的八成都達不到) 我是覺得 目前一般級的PC硬體 高階處理器 RAM-Disk 主流SSD(或加個raid) 極限就是那樣了 你把任一元件進行某種改良或用更高階 能改變的實際效益就如你說的 非常有限 等一秒跟等0.75秒是快了1/4 但感覺就是沒多快 傳輸部份 像20~30G的遊戲讀檔 能有理論值1/3~1/2就很偷笑 (像SATA硬碟就是如此) |
|
![]() |
![]() |
Amateur Member
![]() 加入日期: May 2013
文章: 33
|
對於現今CPU效能夠用或者是太快用不到論點,這是這些年CPU效能不長進延伸出來的說詞,不然單就上上網看看影片和簡單的文書處理,搞不好486都可能夠用了~~~那麼要不要換個486來用用
對於多數人來說,通常會選CP值高的組合,考量上通常只有二點,一是價格便宜二是效能取向。 就算再怎麼便宜,也很少人會選486這種等級,或者沒那麼舊型的CPU來用,即便效能已足夠使用來說。 簡單一句話,若是價格相同而有更快的效能,有幾個人能站出來說太快了我用不到,所以選擇效能較差的來使用。 此文章於 2015-07-12 06:54 PM 被 runsun13 編輯.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Jul 2012
文章: 1,109
|
引用:
謝謝您 我又進步了 都不知道原來有這樣的問題在 原來如此 所以以後出更強的SSD我也跳過不看了 反正也不會好多少 SSD容量大比較實用 |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Jul 2012
文章: 1,109
|
引用:
哈哈 廠商總是避重就輕麻 講那麼多理論值幹嘛 實際效能才是王道 |
|
![]() |
![]() |
Amateur Member
![]() 加入日期: Jun 2015
文章: 34
|
引用:
話是如此 這只要了解這個圈圈生態就知道 就像要看硬碟/SSD效能 是看random還是4K? 廠商會拿什麼數據給你看? 實際上也只是比較接近實測罷了 別忘記Intel硬體已經算是老大 它都達不到的程度 也沒幾家能接近理論值 像wifi SATA USB3.0 PCIE等等 你看到的美好數據不是頻寬就是實驗室的測試數據 跟真實永遠有很大一段距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