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註冊 常見問題 標記討論區為已讀

回到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 數位影音討論群組 > 顯示設備討論區
帳戶
密碼
 

  回應
 
主題工具
skap0091
Master Member
 

加入日期: May 2021
文章: 1,993
引用:
作者dox6
全黑瞳孔放大 看接近百尼特主動發光物體 不是我的偏好使用環境
我會在合適明亮的光照下使用顯示器 手機 平板 這類主動發光的設備
而且woled底色非常的黑 怎麼會搞qdoled這麼爛的玩意?

對的,亮房才是一般人使用環境,頂多降低亮度

至於兩種OLED底黑區別在於:

WOLED是拿來當背光,本身都是白色
前面有一層彩色濾光片,這種形式更接近LCD

QD OLED則是藍光,透過量子點薄膜激發紅、綠光
前面沒有彩色濾光片,所以更容易看到OLED金屬層

以前三星手機用的RGB OLED反光下都能看到金屬色
後面才慢慢改良到現在這樣不容易看到面板底色
不過手機面板尺寸小,新技術還可以維持良率

電視面板尺寸過大,連RGB OLED都無法量產
LG是另闢WOLED道路,才能領先其他家量產大尺寸
但是白光OLED提升色域困難、RGBW子畫素混光有短板

三星這幾年才搞出QD OLED技術,底黑還有改進空間

最近看到一個解析手機新OLED技術的還挺深入
連手機都還有更複雜更高成本的工藝提升方式
https://youtu.be/v_XXyFyZvtA?si=elSDS2Yz9X8j35Ff
     
      
舊 2025-11-02, 07:17 PM #21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kap0091離線中  
dox6
Power Member
 

加入日期: May 2011
文章: 544
引用:
作者skap0091
對的,亮房才是一般人使用環境,頂多降低亮度

至於兩種OLED底黑區別在於:

WOLED是拿來當背光,本身都是白色
前面有一層彩色濾光片,這種形式更接近LCD

QD OLED則是藍光,透過量子點薄膜激發紅、綠光
前面沒有彩色濾光片,所以更容易看到OLED金屬層

以前三星手機用的RGB OLED反光下都能看到金屬色
後面才慢慢改良到現在這樣不容易看到面板底色
不過手機面板尺寸小,新技術還可以維持良率

電視面板尺寸過大,連RGB OLED都無法量產
LG是另闢WOLED道路,才能領先其他家量產大尺寸
但是白光OLED提升色域困難、RGBW子畫素混光有短板

三星這幾年才搞出QD OLED技術,底黑還有改進空間

最近看到一個解析手機新OLED技術的還挺深入
連手機都還有更複雜更高成本的工藝提升方式
https://youtu.be/v_XXyFyZvtA?si=elSDS2Yz9X8j35Ff


woled那個應該不能叫背光
因為他就是oled機材本身在發光
qdoled也是一樣
他也是oled機材在發光
彩色濾光片只是分出三原色的方式
跟液晶不液晶倒是不直接相關
無濾光片液晶也是有的
像是MMD的方法
導入時間軸將三色切換形成想要的顏色

woled前三代選擇B+Y+B機材合成白光
第四代改成B+R+G+B四層結構合成白光

qdoled就是藍光機材 以前疊三層 現在也疊了五層
就是B+B+B+B+B

這個說法是簡化了不少
因為其實每一層機材都需要有導出 導入層
事實上每一層都要蒸鍍五次左右才完成

woled用彩色濾光片生成rgb+w
qdoled用量子薄膜將藍光轉成rg+b

qdoled的黑色糟糕的原因
一個是沒有偏光片
單晶矽的tft層被光照射本來就呈現淺灰色

二是qd層本來就會被環境光激發出亮光
這種亮光由於缺乏綠色 所以人眼看起來是紫紅色

手機都是RGB蒸鍍上去
也就是直接蒸鍍上三種發光機材
另外TFT用LTPS或者LTPO
大尺寸Oled都是單晶
這個方法三星很擅長 也做得很不錯

可是在大尺寸上RGB蒸鍍這非常難
因為蒸鍍距離變長很多 蒸氣變成不可控之外
Mask尺寸也增長 成本變得高不可攀
反正要精確的在大尺寸面板上蒸鍍出RGB就是做不出來
所以JOLED才說那用印的試看看
印完後她也破產了 破產後相關技術被京東方收去

LG很早就放棄RGB蒸鍍改去做WOLED
換言機材才只要一整片蒸鍍上同一種即可
三星也是後來發覺做不出來 WOLED大尺寸已經量產兩三年了
他才改說那一樣蒸鍍相同機材
他選用藍色更簡單 連顏色都沒換 直接搞個三五次

底黑的問題 qdoled本就是極度cost down的產物
連個防眩貼膜都只有三星自產機款會用上這種面板
外賣的面板連貼膜都沒有 只是上個鍍膜 還很脆弱易掉落
我覺得能解決的可能不高
要解決先得上偏光片 這個就要一筆錢
或者拿掉量子層改用TBPe/Ir類機材 他們只吸收特定波長發光
不像是量子膜只要能量高過其間隙他通吃全都會亮
再用濾光片分色 但這樣那你三星跟woled作法也就一樣了

回到你給的連結 為什麼phospor排列要改
其實比較是因為三星的鑽石排列要權利金的
TCL基本上就是吃三星奶水長大的
三星扶植TCL目的是抗衡京東方
手機Oled的ppi已經很高了 改怎樣排看起來也沒什麼差
為什麼要改除了權利金之外
另外就是tft要怎麼比較好長
事實上這也是三星一開始會想把RGB排列改成鑽排的主要原因
因為鑽排共用像素又是走斜角距離 電晶體長這樣
就是比較好做罷了

最後你說這些事情我不是原本就知道
那有什麼好抱怨呢?
因為我早就知道qdoled的黑色會比較差
也知道量子膜會被環境光激發放出微光
但我沒想到...居然效果這麼糟
qdoled根本沒真正的黑色 只有一種淺灰色
只能怪我自己太懶 買的時候也沒想去看看實機
 

此文章於 2025-11-03 02:00 AM 被 dox6 編輯.
舊 2025-11-03, 01:36 AM #212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dox6離線中  
skap0091
Master Member
 

加入日期: May 2021
文章: 1,993
引用:
作者dox6
woled那個應該不能叫背光
因為他就是oled機材本身在發光

最後你說這些事情我不是原本就知道
那有什麼好抱怨呢?
因為我早就知道qdoled的黑色會比較差
也知道量子膜會被環境光激發放出微光
但我沒想到...居然效果這麼糟
qdoled根本沒真正的黑色 只有一種淺灰色
只能怪我自己太懶 買的時候也沒想去看看實機

RGB濾光片是導致光透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WOLED本身發光沒錯,但LED區控背光何嘗不是?
區別在於WOLED是點對點控光
LED區控背光還不行,要加上液晶層來點對點控光
前述跟RGB OLED直接發光還是有區別

WOLED色域上不去也是背光穿透RGB濾光片設計造成
純淨白光太困難,完美濾光片也很難,RGB OLED混色比較容易

AI 摘要

RGB濾光片會讓光透率下降,但下降程度因產品而異,
可能從 約50%到80%以上都有可能,主要取決於濾光片的設計和材料。
這是因為濾光片需要選擇性地吸收或阻擋不想要的波長,
只讓紅、綠、藍三原色光通過,因此會減少通過的光量。

---

至於QD OLED我是看小雪人評測
有模擬亮房環境造成的對比度下降
QD OLED被WOLED屌打...
所以我連實機都不用去看就知道底黑變底灰

---

話說我連結找錯了,非常抱歉
我原先應該要提供的是這個深入解析三星LEAD技術

拿掉OLED上面的偏光片,可以進一步提升亮度
但消除反光、底色不夠黑的方式卻是加上彩色濾光片?
這一來一往還真的提升了一些,濾光片透光率還是好一些

裡面提到的技術原理太深,我也還沒完全看懂

iQOO 15 的三星屏,到底「LEAD」在哪?
https://youtu.be/rIZeDM2iqe4?si=9IziLuceFObe1E2T

此文章於 2025-11-03 08:02 AM 被 skap0091 編輯.
舊 2025-11-03, 07:48 AM #213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kap0091離線中  
ericshliao
Advance Member
 

加入日期: Aug 2004
文章: 341
我上個月買了華碩的PG27AQDM, OLED屏, 用了兩三個禮拜, 感覺很不錯. 這台是2023年中推出, 當時售價33000元, 現在有特價的話不到13000元. 有需要的人可以參考一下.
舊 2025-11-03, 04:38 PM #214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ericshliao離線中  
dox6
Power Member
 

加入日期: May 2011
文章: 544
引用:
作者skap0091
RGB濾光片是導致光透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WOLED本身發光沒錯,但LED區控背光何嘗不是?
區別在於WOLED是點對點控光
LED區控背光還不行,要加上液晶層來點對點控光
前述跟RGB OLED直接發光還是有區別

WOLED色域上不去也是背光穿透RGB濾光片設計造成
純淨白光太困難,完美濾光片也很難,RGB OLED混色比較容易

AI 摘要

RGB濾光片會讓光透率下降,但下降程度因產品而異,
可能從 約50%到80%以上都有可能,主要取決於濾光片的設計和材料。
這是因為濾光片需要選擇性地吸收或阻擋不想要的波長,
只讓紅、綠、藍三原色光通過,因此會減少通過的光量。

---

至於QD OLED我是看小雪人評測
有模擬亮房環境造成的對比度下降
QD OLED被WOLED屌打...
所以我連實機都不用去看就知道底黑變底灰

---

話說我連結找錯了,非常抱歉
我原先應該要提供的是這個深入解析三星LEAD技術

拿掉OLED上面...


液晶螢幕的"背光"是因為它取名叫做"液晶"螢幕
"光源"在"液晶"的背面 所以習慣叫光源叫做背光
Oled螢幕就是Oled機材在發光
說這個叫做"背光"的話就真的很奇怪 他在什麼之背呢?
這些就是名詞 也不用多爭論怎樣都好

woled的色域並不差 只是沒qdoled那麼寬
也都是接近9x%的adobe/P3 color gamut
有qdoled狂人喜歡狂打這點
這就像是90分國文笑80分的人
殊不知他自己的數學是40分 人家是90分
qdoled的black level就是那麼墊底的低分
連液晶都做不到這麼爛的black level只有qdoled做得到

濾光片會減少亮度但是會讓光線規範性更好
所有的護目鏡都會降低亮度 所有的太陽眼鏡都會降低亮度
你使用他們的目的是讓眼睛更舒適
另外一點降低某些高能光線會錯覺得讓人覺得對比更高
因為你的感受來源是三種椎細胞震動回饋給腦部合成感知的
所以護目鏡一加你常覺得亮度變暗可是對比變高了

小雪人的Black Level數值我一開始覺得怪怪的
我原本不相信woled跟qdoled的對比會差到十幾倍甚至幾十倍
應該只是四五倍的差別 因為他們的Black Level Raise也沒差到幾十倍
只是我現在看qdoled真的覺得很糟糕 是不是差那麼大我就不敢說了

至於您給的連結很多點在我看來是亂七八糟的胡說
我實在是看不完.....
自然光是刺眼的 自然界主動發光跟強烈反光的東西哪個不刺眼?
陽光下的水波次不刺眼?反射的雪光次不刺眼?太陽次不刺眼
就連明亮的月光你仔細久久的看恐怕也覺得刺眼
自然界你何時要去盯各會發光的東西看一小三小時?
散亂的光源多半是刺眼的 某些金屬反射的線偏振光其實也是刺眼的
光線經過偏振通常就比較具備規範性
有規範性表示我們可以透過鍍膜或貼膜一類的處理來控制
貼近自然無序光線比較不刺眼這種睜眼說瞎話都可以講
真的是聽了快昏倒....後面一段應該是講摺疊螢幕的吧?好像
那就是三星要提升摺疊螢幕亮度 就先把偏光片拿掉
拿掉後發覺底色實在難看 光學路徑也非常混亂
只好在表面再長一層color filter 修正光的規範性
而這個在oled之上的CF層很不好長 所以折疊螢幕成本居高不下
這件事就說明你不加偏光 不加Color Filter 畫面就是糟糕
也就qdoled這種極度cost down的東西會這樣幹啊

此文章於 2025-11-03 08:43 PM 被 dox6 編輯.
舊 2025-11-03, 07:24 PM #21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dox6離線中  
skap0091
Master Member
 

加入日期: May 2021
文章: 1,993
引用:
作者dox6
woled的色域並不差 只是沒qdoled那麼寬
也都是接近9x%的adobe/P3 color gamut
有qdoled狂人喜歡狂打這點
這就像是90分國文笑80分的人

現在HDR顯示器色域指標已經是BT.2020

LG C4
https://www.rtings.com/tv/reviews/lg/c4-oled
DCI-P3 Coverage 93.69%
BT.2020 Coverage 62.82%

Samsung S95F
https://www.rtings.com/tv/reviews/samsung/s95f-oled
DCI-P3 Coverage 99.95%
BT.2020 Coverage 85.92%

而我的LG 48C1在Monitor Review下
https://www.rtings.com/monitor/reviews/lg/48-c1-oled
DCI-P3 Coverage xy 97.4%
Rec. 2020 Coverage xy 70.2%

我第一台OLED TV是LG 55B7
https://www.rtings.com/tv/reviews/lg/b7-b7a-oled
DCI P3 Coverage ITP 81.9%
Rec 2020 Coverage ITP 63.7%

可以看到這麼多年來
WOLED的HDR色域始終落在60~70%左右
現在最強機種已經做到90~100%,包含QD OLED電腦螢幕
上面還不包含高亮度下,WOLED的色域下滑嚴重的問題

三星推出世界首款 115 吋 Micro RGB 顯示器
家用電視的色域首度達成 100% BT.2020
https://www.audionet.com.tw/thread-18298-1-1.html

雖說色域是很難肉眼分辨,不算很重要的規格
但對于追求極限的廠商來說,卻是一分高下的領域

---

話說本來就沒有完美的產品
依自己的預算與需求選擇合適的就行

如果您真的很不滿意QD OLED,那就只能賣掉換成WOLED
或者花錢買AR保護貼,看看能不能改善底灰...

---

另外我個人是對三星S95系列的遊戲專用超低延遲MEMC很感興趣
相較於LG OLED TV系列開啟MEMC,輸入延遲就高達80~90ms
S95系列能壓在20~30ms非常驚人,跟N卡DLSS FG同等級
拿來玩PS5的30fps遊戲很有用
我用LG只有遊戲不太要求輸入延遲的才能開MEMC

然後最新S95F的抗反光也很猛,我有去賣場看過
對比旁邊LG OLED TV的鏡面反射,這款是沒有反射

不過Rtings在直接反射、環境光下的底黑這幾方面
給上面2家各有優劣的評分

S95F
Direct Reflections:9.8分
Ambient Black Level Raise:5.3分
Total Reflected Light:8.9分

LG C4
Direct Reflections:6.5分
Ambient Black Level Raise:9.3分
Total Reflected Light:8.8分

真的是沒有完美的產品啊...魚與熊掌無法兼得...殘念

此文章於 2025-11-03 10:59 PM 被 skap0091 編輯.
舊 2025-11-03, 09:56 PM #216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kap0091離線中  
dox6
Power Member
 

加入日期: May 2011
文章: 544
引用:
作者skap0091
現在HDR顯示器色域指標已經是BT.2020

LG C4
https://www.rtings.com/tv/reviews/lg/c4-oled
DCI-P3 Coverage 93.69%
BT.2020 Coverage 62.82%

Samsung S95F
https://www.rtings.com/tv/reviews/samsung/s95f-oled
DCI-P3 Coverage 99.95%
BT.2020 Coverage 85.92%

而我的LG 48C1在Monitor Review下
https://www.rtings.com/monitor/reviews/lg/48-c1-oled
DCI-P3 Coverage xy 97.4%
Rec. 2020 Coverage xy 70.2%

我第一台OLED TV是LG 55B7
https://www.rtings.com/tv/reviews/lg/b7-b7a-oled
DCI P3 Coverage ITP 81.9%
Rec 2020 Coverage ITP 63.7%

可以看到這麼多年來
WOLED的HDR色域始終落在60~70%左右
現在最強機種已經做到90~100%,包含QD OLED電腦螢幕
上面還不包含高亮度下,WOLED的色域下滑嚴重的問題

三星推出世界首款 115 吋 Micro RGB 顯示器
家用電視的色域首...


環境光高亮度下qdoled的色域衰退的比woled嚴重
但這個也很看本身發光強度
電腦螢幕通常不會開太高亮度
https://i.postimg.cc/tgkkfjv6/1761915853958.jpg

電視機我覺得還好 畢竟觀看距離遠
誰越亮誰色域越廣就越可能有更好的表現
我是覺得qdoled做為電腦螢幕目前是太難看了
拿來當電視機我不清楚
因為家中一直都還在用液晶電視機
我也沒有什麼想換
畢竟距離遠 夠亮 液晶通透感雖差一點
但我覺得差不多 或者我不是很在意

此文章於 2025-11-04 12:20 AM 被 dox6 編輯.
舊 2025-11-04, 12:17 AM #217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dox6離線中  
skap0091
Master Member
 

加入日期: May 2021
文章: 1,993
引用:
作者dox6
環境光高亮度下qdoled的色域衰退的比woled嚴重

降低環境光亮度才適合發揮螢幕的性能
不管哪一種顯示技術都一樣,最慘的是投影機
打開燈那個畫質就是慘,內投影電視也一樣
PDP電漿有一大堆底灰嚴重,還不是被吹捧畫質多神

至於OLED就算WOLED在亮房下也很難發揮無限對比優勢
所以LCD電視、電腦螢幕照樣佔據超高市占
不像手機已經幾乎都是OLED的天下

尤其大賣場高亮度LCD能很好的把旁邊OLED比下去
高亮度的色彩通透感,對整體觀感有很大提升

Sony跟一些廠商已經把目光轉向RGB mini LED背光
雖然一樣是LED背光的LCD電視,但有些特性超過OLED
對比度方面大部分時候難以看出區別,亮度、色域卻極高

我記得Sony專業監視器此前有過OLED機王
不僅是真RGB排列,還是什麼頂上發光技術,全畫面1000尼特
但後來又推出雙層LCD的機王BVM-HX310
跟OLED同樣原生百萬等級對比度

雖說我總覺得LCD先天反應速度不行、可視角不如OLED優秀
但專業領域都還是能繼續佔有一席之地,並不會被淘汰
舊 2025-11-04, 12:54 AM #218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kap0091離線中  
dox6
Power Member
 

加入日期: May 2011
文章: 544
引用:
作者skap0091
降低環境光亮度才適合發揮螢幕的性能
不管哪一種顯示技術都一樣,最慘的是投影機
打開燈那個畫質就是慘,內投影電視也一樣
PDP電漿有一大堆底灰嚴重,還不是被吹捧畫質多神

至於OLED就算WOLED在亮房下也很難發揮無限對比優勢
所以LCD電視、電腦螢幕照樣佔據超高市占
不像手機已經幾乎都是OLED的天下

尤其大賣場高亮度LCD能很好的把旁邊OLED比下去
高亮度的色彩通透感,對整體觀感有很大提升

Sony跟一些廠商已經把目光轉向RGB mini LED背光
雖然一樣是LED背光的LCD電視,但有些特性超過OLED
對比度方面大部分時候難以看出區別,亮度、色域卻極高

我記得Sony專業監視器此前有過OLED機王
不僅是真RGB排列,還是什麼頂上發光技術,全畫面1000尼特
但後來又推出雙層LCD的機王BVM-HX310
跟OLED同樣原生百萬等級對比度

雖說我總覺得LCD先天反應速度不行、可視角不如OLED優秀
但專業領域...


環境光會干擾顯示設備是沒錯
但我覺得舒適的使用顯示器就是得要有合適的照明
在暗室觀看觀看一個發光上百尼特的畫面
瞳孔放得很大 刺激感或許很夠但我覺得挺不舒服
投影機的亮度只有幾十尼特 而且算是反射光
我是沒有研究投影的部分就是 也沒有個人使用經驗
公司簡報用投影機畫質很差顏色也很淡
家裡兩台電視主人一個是長輩 一個是小朋友
我很少看 不過我都把顏色盡量調整清淡
同時要求必須在足夠的光源下觀看電視

Sony一直嫌woled太貴
現在是緊抱著TCL大腿 TCL有什麼新東西他就展什麼
中國廠吃不到Oled紅利 如果去對岸論壇看看
就一定有不少幫Fald mini led吹捧的朋友
min iLed反正燈珠上得多 就夠亮
細節容易被吃 還有光暈會嚴重 這就這樣做的問題
當然他們提出很多技術論點啦 更細的分區
三色Led等等 我依舊是興趣不大
很多都有測試數據說把亮度搞得極高 色域搞得極大

此文章於 2025-11-04 02:35 AM 被 dox6 編輯.
舊 2025-11-04, 02:13 AM #219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dox6離線中  
skap0091
Master Member
 

加入日期: May 2021
文章: 1,993
Wink

引用:
作者dox6
環境光會干擾顯示設備是沒錯
但我覺得舒適的使用顯示器就是得要有合適的照明
在暗室觀看觀看一個發光上百尼特的畫面
瞳孔放得很大 刺激感或許很夠但我覺得挺不舒服

1.亮度是可以調整的

儘管對於HDR來說,降低峰值亮度會影響準確性
但舒適的觀賞、保護自己的眼睛遠比準確性更重要
電影院都是全黑下播放,也沒人抱怨不舒服,關鍵就在於亮度

2.降低環境光也不代表一定要全黑環境

您貼的這張圖表,反轉點在環境照度500~600lux之間
https://i.postimg.cc/tgkkfjv6/1761915853958.jpg

AI 摘要

一般房間的環境照度依空間功能而異,
例如臥室一般照明約為 \(50\)–\(100\) lux,
而客廳則為 \(150\)–\(300\) lux。
若有閱讀等特定活動,照度需求會更高,
例如書房桌面可達 \(500\) lux 以上,以確保視力健康。 

可以看到AI回答一般房間跟客廳也才100~300lux
所以圖表一路測到3000lux是多誇張的照度,非常沒有參考性

而且我前面應該說過,WOLED色域短板在於高亮度下
你這圖表顯示的是低亮度色域,所以還能反轉

我找到你這圖表的出處,在高亮色域下,LG最強的G5也是一路完敗
https://www.rtings.com/tv/2-1/graph...0ff,1:2::00ff00
上傳的圖像
文件類型: jpg Screenshot_20251104_052545_Chrome.jpg (176.8 KB, 0次瀏覽)

此文章於 2025-11-04 05:13 AM 被 skap0091 編輯.
舊 2025-11-04, 05:03 AM #220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kap0091離線中  


    回應


POPIN
主題工具

發表文章規則
不可以發起新主題
不可以回應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加檔案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vB 代碼打開
[IMG]代碼打開
HTML代碼關閉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7:59 A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