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Aug 2003 您的住址: earth,taiwan≠china
文章: 1,853
|
![]() 小弟最近為了新電腦,四處爬了不少文章,
也很感謝有知識的大大給予我的良性建議, 讓我增加了不少知識。 目前CPU兩大陣營AMD/INTEL,說到整台Pc組完後的差異, AMD的MB沒有PCI-E架構,但INTEL有,(因為PCI-E就是INTEL所研發的嘛!) 然而,當下『PCI-E MB』和『PCI MB 』的差別, 在於PCI-E多了 PCI-E 16X 及 PCI-E 1X(2X)的插槽, 至於 南橋 和 北橋 溝通的 PCI BUS 有無變大,本人目前無從得知, 因為官網上完全沒有公佈規格,(PCI BUS就是今天讓我無法下決定的主因) 以下是我的分析: 1.S-ATA HDD比過去的IDE HDD快,但是它是和南橋晶片連結, 也就是說和PCI-E沒啥關聯。 2.PCI-E 16X是接顯示卡,但是在4000~5000價位的顯示卡中, PCI-E 16X和AGP8X的效能幾乎是一樣的。...........PCI-E MB』和『PCI MB 』平分秋色 3.PCI-E 1X(2X)插槽,我想大多數人都用不到吧。(有誰能告訴我除了網卡,它還能接什麼配件嗎?)既然用不到,那PCI-E的點對點傳輸技術也就浪費了。.........用不到就沒有優勢。 4.PCI BUS上接北橋晶片,下接南橋晶片,側接PCI插槽,資料寬度32bits,工作頻率33.3MHz。但是它的頻寬究竟夠不夠呢? wezmag大大説過: 『8系列晶片組南北橋溝通的匯流排Hub Link只有266MB/s,而9系列的匯流排DMI為1GB/s 這一點挺糟糕的,因為當你的IDE(100MB/s)加S-ATA(150MB/s)加1Gb的LAN(125MB/s)加USB2.0(60MB/s)加電視卡PCI介面(21MB/s),所有裝置都跑"全速"的話,會需要456MB左右的頻寬(不包含音效卡等其他裝置),這樣子對Hub Link是很大的負擔,想一下,你在怎樣的情形下會所有裝置跑"全速",頻率有多高?』 然而,一般人不可能如同上述如此誇張,大概都是S-ATA(150MB/s)加100Mb的LAN(12.5MB/s)加USB2.0(60MB/s)=222.5MB而已。 所以,我所需要的PCI BUS就是至少要222.5MB, 而不同的MB又有不同的PCI BUS設計值,但ASUS、GIGA...等官方又不公佈。 所以請教各位大大,如何能找到PCI BUS?或請直接PO上數值,謝謝。 (目前只想考慮AMD 939 PIN 和 INTEL 775 PIN 的主機板) 如果PCI MB的PCI BUS真的不夠大,那只有繼續用INTEL陣營了。 唉呀,從小到大摸的都是INTEL INSIDE PC,我想換換口味了。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Aug 2003 您的住址: earth,taiwan≠china
文章: 1,853
|
奇怪怎麼都沒人回應呢?
是不是我的問題太奇怪了呢? |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Oct 2004
文章: 262
|
-.-專業問題請找TOM看看
http://www.big5.tomshardware.com/gr...s_guide-22.html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Oct 2004
文章: 262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Dec 2001
文章: 4,649
|
我回好了
1.SATA沒有比IDE快,別被廠商標示的速度給騙了(ATA 100,ATA133,ATA150) 除了WD暴龍萬轉真的可以縮短搜尋時間,整體提升硬碟效能 另外就是各廠牌硬碟在RAID下的效能差異了 2.以顯示卡效能來說,目前PCI-E除了有SLI的優勢以外,其他都跟AGP8X沒啥兩樣 所以不用刻意追求PCI-E,有人會說,那是以後的規格 我是覺得,當你以後真的要換PCI-E,保證那時你主機板應該也到了要換掉的時候了 3.還有RAID卡,但是台灣市面上沒有(也許台灣有上市,但是我目前看到的都是國外的資料) 4.PCI BUS目前是夠了 難道你真的以為單顆硬碟可以跑到100MB/s還是150MB/s嗎? 其他像是1Gb的LAN(125MB/s)加USB2.0(60MB/s)加電視卡PCI介面(21MB/s) 就算你使用了,也不可能時時刻刻都是這麼恐怖的全速運作 以上.... 此文章於 2004-12-19 06:54 PM 被 九郎 編輯.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Sep 2004
文章: 456
|
amd平台的pci-e快出了
有nf4,ati rs480,via kt890...等都有support pci-e..等出了再買也不遲 1.s-ata比ide來說...我個人覺得...差不多...所以"非特殊用途的話"用ide的就好了,且ide還較便宜 除非你拿來做raid才有差... 2.以目前的game來說,不管是agp8x還是pci-e 16x都"相當足夠應付" 但目前不管是intel,連nv,ati,via,sis...等都要出pci-e的chipset,且以後的卡"應該都市pci-e的" so我覺得現在用agp的就可以啦~~等到以後想換pci-e卡時, 你可能連mb&cpu&ram都要換了(intel的作風...) 3.這個我不清楚~~好像在pci-e只看過網卡 4.你那是理論值 實際的話s-ata我記得只能跑到40-60mb/s 100 lan的話約跑(100/8)*0.7---0.8=8.75mb---10mb 1g lan的話~~一般都是做pci-x(注意跟pci-e不一樣,這個是server版子才可看到) 且台灣"網路環境(xdsl,cable...)"10mb lan就"相當夠用了 其它的...加加起來的話"一般電腦user"一定夠用 除非你是"重度使用者",如要架scsi raid,2x cpu smp,1g bps lan...等那就"考慮買workstation較快" 話講回來,現在p4 lga 775都為prescott core,這玩意有名的熱,最好還是買好一點的fan 且k8平台很多方面都贏p4~~建議還是用k8較好...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Jan 2002
文章: 437
|
我先提一下南北橋傳輸的問題
主要晶片組廠商的南北橋溝通速度都比Intel的Hub link快 SiS的MuTIOL達1GB/s, VIA的Ultra V-Link也達到1066MB/s nForce3做成單晶片, 內部傳輸架構不清楚, 但從數據上來看性能都不錯 Intel的Hun link雖然是很早期就提出, 不過從提出到消失都沒進步過 一直都是266MB/s, 反倒是後起的廠商進步的速度較快 所以你並不用擔心南北橋傳輸的問題, 另外那取決於晶片組, 所以你在主機板廠商網頁沒看到, 去晶片組廠商網頁就會看到了 所有PCI裝置其實都可以做成PCI-E x1的介面, 只是過度期看不到什麼產品 (其實連PCI我都有點找不到什麼東西好接了...現在什麼都內建) 32bit PCI Bus都是133MB/s, 不過已經沒有廠商拿它接南北橋了, 太慢 SATA的通道速率是比較快, 當然我比較期待SATAII的NCQ能有更實質的性能改善 如果是SATA橋接PCI的晶片, 那速度就只有133MB/s 所以要買的話就應該找南橋內建的, nForce3和VIA的VT8237都是, 所以應該不用擔心 此文章於 2004-12-20 01:06 AM 被 藍鯨 編輯. |
![]() |
![]() |
Golden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May 2002
文章: 3,163
|
LGA 775的南橋(ICH6R)頻寬,
已進化到Hub-link 2.0了 不再是只有266MB/s
__________________
往事只能回憶 |
![]() |
![]() |
Golden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May 2002
文章: 3,163
|
引用:
樓主可以先提出預算,和電腦用途, 這樣我們在討電腦規格Spec技術問題的同時, 也可以開始幫你物色零件配備 不然總有麼一些摸不著邊際的感覺
__________________
往事只能回憶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Aug 2003 您的住址: earth,taiwan≠china
文章: 1,853
|
引用:
謝謝這位熱心的大大, 主機的預算為25000+-1000, 規格暫定如下: CPU:K8 (939 PIN) 3000+ MB:ASUS A8V-D DVD-ROM:先鋒 16X、 CASE:樹昌出的小機殼、 POWER:台達300w~350W、 S-ATA HDD:SEAGATE 160G 5年保固、 MEMORY:創見 512MB*2= 1GB 、 VIDIO CRD: ? 請多多指教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