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y 2014 您的住址: 某個不大不小的島 
					文章: 628
					
				 | 
				
				關於 2.5寸硬碟與SSD的啟動電流問題.
		
	 有沒有地方可查? 或有誰做過這類的測試? 此時12V 空接會怎樣? 5V 1A ∼1.5A 能夠驅動兩顆嗎? 多大才夠? 起動電流驅不動會造成損毀? | |||||||
|  2017-04-02, 07:54 AM
			
			
	#1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y 2014 您的住址: 某個不大不小的島 
					文章: 628
					
				 | SSD 起動電流會比 HDD大嗎?  差多少? | ||
|  2017-04-02, 08:53 AM
			
			
	#2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Dec 2005 
					文章: 6,087
					
				 | |
|  2017-04-02, 10:00 AM
			
			
	#3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y 2014 您的住址: 某個不大不小的島 
					文章: 628
					
				 | 引用: 
 SSD還略高於傳統硬碟,, 看起來還是要自己試一把 ... 每個主機板的狀況都不太一樣. | |
|  2017-04-02, 02:11 PM
			
			
	#4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Dec 2010 您的住址: Usa 
					文章: 211
					
				 | 傳統硬碟有馬達,理論上啟動電流應該會高於SSD, 現在很多SSD連電流值都沒有標,無論啟動電流還是運轉電流應該都比傳統硬碟低才對,不然筆電換SSD後待機時間就不會變長了… | 
|  2017-04-02, 06:43 PM
			
			
	#5 |   | 
| Regular Member   加入日期: Oct 2008 
					文章: 53
					
				 | SSD電流高,主要原因是閃存用的多,例如高容量SSD 如果閃存用的少,例如小容量或高容量tlc(顆粒少),電流就少 | 
|  2017-04-03, 06:56 PM
			
			
	#6 |   | 
| Advance Member   加入日期: Oct 2008 
					文章: 330
					
				 | SanDisk Extreme PRO 960G 2.5吋 SATA 電流標示1.6A Intel 525 240GB SSDMCEAC240B3 mSATA 電流標示1A Seagate 4TB Laptop HDD ST4000LM016-1N2170 2.5吋 15mm厚 啟動電流標示1.2A SSD持續寫入較耗電 
				__________________   | 
|  2017-04-03, 10:35 PM
			
			
	#7 |   | 
| Elite Member      加入日期: Apr 2004 您的住址: 港都 
					文章: 6,019
					
				 | SSD啟動時沒有像機械碟有瞬間啟動電流的問題,但讀寫中耗電量會提升 | 
|  2017-04-04, 06:34 PM
			
			
	#8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y 2014 您的住址: 某個不大不小的島 
					文章: 628
					
				 | 引用: 
 看起來SSD 的電流消耗變化很大(與SSD設備規格有關) 或者我應該這樣問, 本來的"主機板"提供3.5寸硬碟機特規的電力接頭(有轉SATA線) ,(電源供應器沒有提供給大四pin /SATA hdd或VGA等接頭) 現在這接頭若改接2.5寸設備能夠供應幾台2.5 寸hdd/SSD ? (已知 3.5寸會用12V , 但 2.5寸不會用, 只會用到5v , 但不知道能驅動多少個設備..) 還是說要看原設計圖或用什麼料才能推估? 此文章於 2017-04-04 10:53 PM 被 打工吧魔王大人 編輯. | |
|  2017-04-04, 10:48 PM
			
			
	#9 |   | 
| Advance Member   加入日期: Sep 2004 
					文章: 341
					
				 | "主機板"上供電5V?(風扇接頭改的嗎?) ,重點因該是.你查不查得到"主機板" 5V能供電多少安培. 假設它原本設計是給你插傳統3.5吋硬碟,基本上它有幾個接頭你就能插上幾顆硬碟(2.5吋SDD) 保守一點的話,你全改接成2.5吋SSD硬碟時 ,數量降為6~7成(畢竟5V吃的電流比較大) | 
|  2017-04-04, 11:27 PM
			
			
	#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