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Nov 2003 您的住址: ROC
文章: 1,204
|
請問何款CD轉WAV軟體品質較佳?
原本都是轉MD
最近動念轉了WAV來試試.. 發現一聽也回不去了 目前使用的是內建的media player來轉 電腦也有千千靜聽跟sony的ss 想問市面上哪款轉檔軟體轉出來的品質最好 或是其實大同小異??
__________________
期待入手 Nikkor-N Auto 28mm F2 AI改 Leica 50mm f/1.0 NOCTILUX-M 莫名其妙入手 此文章於 2013-01-20 04:47 PM 被 s2588s 編輯.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Mar 2003 您的住址: Vancouver, Canada
文章: 15,006
|
引用:
記得在古老的時代 有人說 用不同機器轉出來 有不一樣的音質~ 逃~ ![]() ![]() ![]() |
|||
![]() |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Oct 2000 您的住址: 約束の地
文章: 1,770
|
我一般是都用Exact Audio Copy(EAC)
教學與調校設定你可以網路上搜尋一下 然後追求更高音質的話 除了片子本身讀取品質要好之外(無刮傷、髒污等) 抓音軌的機器也要稍微挑一下 早期的有些機器如Plextor、Pioneer、TEAC的一些型號 抓取的品質會更佳,當然...以上機器都已經停產了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Oct 2002 您的住址: 另一個地球
文章: 4,558
|
記得網路上有人寫教學
使用EAC來轉 還得搭配各型號的光碟機offset來做設定 以前很瘋這個,但是太麻煩了 現在就直接酒精做映像檔+foobar2000直接轉wav了...
__________________
大家快來加入World Community Grid(BOINC for Android)與Folding@home(Folding@Home for Android)的行列,一同找出重大疾病(愛滋、癌症、帕金森氏症...等)的解決方案 [YOUTUBE]PPc7gsZIk24[/YOUTUBE] ![]() ![]() ![]() ![]() ![]() ![]() ![]() ![]() ![]() ![]() 網路果然很危險,動不動就會被告... ![]() ![]() ![]() 發現自己越來越痴漢了... ![]() ![]() ![]() |
![]() |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Oct 2000 您的住址: 約束の地
文章: 1,770
|
引用:
這是真的 因為CDDA的資料格式等同於Mode2 它並不像CD-ROM的Mode1能夠對資料偵錯修正 在抓取音軌的過程中,抓取品質會影響到後來的聲音檔資料 可以參考這一篇的介紹: http://www.techbang.com/posts/9827-...tracks-with-eac 但當然...這樣的差異每個人的接受度不同就是了 基本上抓取的音軌沒有明顯錯誤,大部分的人也能夠接受了 此文章於 2013-01-20 05:50 PM 被 Technology 編輯.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Mar 2003 您的住址: Vancouver, Canada
文章: 15,006
|
引用:
現在呢 ??? 我提出來的意思是 以前大家追這個追那個 現在好像很久沒看到有人有討論過這個話題 我記得當時 YAMAHA 有台百萬元的燒入機也被拿出來討論過 想起封箱以久的 YAMAHA 機器 ![]() ![]() 那麽如果以現在來説 不知道哪一台機器比較好來抓音軌 ![]() ![]() ![]() |
|
![]() |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Oct 2000 您的住址: 約束の地
文章: 1,770
|
引用:
對呀 所以我最後有說,其實只要不要有明顯的爆音 現在大部分的人也不會那麼care了 抓完大略聽過一次沒什麼問題也就可以了 不過,畢竟這也是因為當年CDDA規格在定制上的限制 為了要完全用完光碟上的容量才會省略了偵錯機制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Mar 2003 您的住址: Vancouver, Canada
文章: 15,006
|
不懂
所以當年大家白忙一場了??? |
![]() |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Oct 2000 您的住址: 約束の地
文章: 1,770
|
引用:
不是 音質的細節表現還是有差異 會注重的人還是會花時間去注重 君不見,網路上常見分享的一些無損檔 裡面往往都還是會有抓取環境的資料 但現在連音效卡都式微的年代 一般人還會去注重音樂細節的就不多了 我自己是沒那個心力和時間這樣玩了 畢竟年紀也大了 ![]() 就和前面大大一樣,用低速做映像檔or無損檔就了事 除非是真的很喜歡的專輯,要把原版片保存收藏起來 才會把以前收藏的那些"名機" 拿出來轉檔用於一般時候聽 此文章於 2013-01-20 06:53 PM 被 Technology 編輯.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Mar 2003 您的住址: Vancouver, Canada
文章: 15,006
|
所以說
就算現在 RIP 成 WAV/MP3/AAC/FLAC/... 如果用兩台(或是更多)的機器去 RIP 還是可以得到不同的音質 只是現在人比較沒以前 CARE 可是值得去試驗 ??? 說實在 我也懶得把我的 YAMAHA 再找出來 更何況現在機器幾乎都沒有 IDE 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