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註冊 常見問題 標記討論區為已讀

回到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 電腦硬體討論群組 > 儲存媒體討論區
帳戶
密碼
 

回應
 
主題工具
Yusunu
Elite Member
 
Yusunu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Sep 2006
您的住址: Mt.Ali
文章: 4,548
舊世代平台遇上入門級SSD 東芝Q300 240G簡測

前言:
弟習慣把2.5吋HDD拿來用在桌機上使已經挺久了,所以HDD性價比就習慣以2.5吋的為準,某日逛到購物,才發覺SSD已經降至約新台幣2,000元就可買到200GB的價位;此時2.5吋HDD大概是2,000元可以買到750GB到1TB的情況,雖然容量上SSD單位成本還是2.5吋HDD的四到五倍,但素聞SSD的搜尋速度是HDD的10倍以上快,同時不分區間又有一致比硬碟高的傳輸速度,所以整體性能應該高於HDD十倍以上,對提升系統流暢度應是很大的加分,這一來一往的性價比應該拉平了,甚至翻盤。同時覺得240GB~256GB這級弟還可以負擔,如果系統碟只放系統與常跑的東西,這容量也算充裕,所以不疑有他,挑了個價位在中間,自己又會做顆粒的廠商,於是東芝Q300就這樣出線了,雖然後來才發現是TLC有點中陷阱的感覺,但既然入手就上機玩玩吧。


↑外觀,跟被它取代的原系統碟HGST HTS721010A9E630來張合照,Q300外殼雖然是銀色的,但摸起來沒有冰涼感,應該是塑料殼。HTS721010A9E630規格為容量1TB,7,200轉,有32MB快取,後面簡測時它是個倒楣的對照組。


↑外觀,東芝Q300為7mm薄型設計,所以包裝中有附墊片,用於筆電或外接盒中可避免搖晃;不過沒附2.5吋至3.5吋轉接架。後面就跟HGST一起裝機了,這裡其實是垂直的機殼前方內部。


↑系統管理員與CPU-Z,弟原本就有兩顆HTS721010A9E630,本來就是一系統、一備份,現在弟有更大的備分空間了。弟標題說舊世代平台,這裡也可以看到,南橋實際上是資深SB700系的SB710,僅支援SATAII 3.0Gbps的速度。

測試開始前不免俗的交代一下系統概要:
●作業系統:Windows 7 64位元家用進階版SP1 ●主機板:Asus M5A78L-M LE/USB3 (760G+SB710) ●記憶體:DDR3-1600 8GB*2
●AMD SATA(AHCI)驅動程式1.2.1.402版 ●中央處理器:AMD FX4300 ●顯示卡:AMD R9-270 2GB/GDDR5(←它好像不用出來...)


↑HD Tune 2.55,Q300除了最高速度已拉出優勢,由傳輸速度折線的趨勢可以看出SSD與HDD基本特性的不同,HDD因轉速固定,內外圈切線速度不同,連帶的傳輸速度也會由外而內遞降,所以“硬碟裝太滿會掉速”的說法,是有幾分根據的,SSD的趨勢則是從頭到尾都一致,這裡看起來Q300只比HTS721010A9E630快五十幾MB,以後者為基準的話,快不到50%,看起來沒什麼了不起,但後面其他軟體測出來就大不同。另外,因為弟是把系統移到Q300上後才測的,所以中間會掉速,常測系統碟速度的人應該都知道,這似乎是測系統碟一定會出現的,可能因為跑到系統已占用的區域,所以會掉速,並不是裝置有問題。至於搜尋速度方面,就不只十倍快了,可能一百倍都有,這有什麼優勢,最後面的測試就會揭曉。
不過圖下面的Burst Rate跟CPU使用率就當作在搞笑吧,CPU使用率是負值、Burst Rate又比連續讀寫速度低,在常識上這是不合理的,可能是因為免費的HD Tune 2.55在2008就釋出了,對於比它後出的平台與裝置,可能有點部分適應不良。弟其實另外有用試用版的HD Tune Pro 5.60測,傳輸速度摺線圖與搜尋時間的結果大致相同,Burst Rate跟CPU使用率也合理多了,但HD Tune Pro試用版想去掉Trial Version浮水印要付贖金購買,而34.9鎂的售價對弟而言CP值實在不高,也不是常在測儲存裝置,也不想用盜的,那就鋪HD Tune 2.55的圖再說明原委就好了。


↑ATTO 3.05,可以看到最高傳輸速度,Q300測試值比用HD Tune測還高多了,最高已超過280MB/s,不要忘記以弟用的SATAII 3Gbps平台,這已經是貼表的速度了,但每次跑都會至少有一項寫入速度不符合大致趨勢,出現的地方不一定,這張圖是出現在2MB,弟不曉得這是什麼原因,也當作這是當系統碟的宿命吧;至於HTS721010A9E630用ATTO測出的值,相反的,比用HD Tune測出的低,這樣一來一往,兩者最高速度的差距已經到達了一倍,結果與HD Tune大不同,那就再看另一個軟體怎麼說吧。


↑CrystalDiskMark 5.1.2,看官方說明(以我英文的程度理解),Seq是以1MB為單位連續讀(寫),直到總讀(寫)量達到設定大小,預設是1GB,如果Multi測試,就是底下有QxxTx的(x=數字) ,Seq則是以128K為單位連續佇列(Queues)讀(寫),直到總讀(寫)量達到設定大小;4K就是以4K為單位隨機讀(寫),直到總讀(寫)量達到設定大小;底下有QxxTx的,就是以4K為單位隨機佇列讀寫,直到總讀(寫)量達到設定大小。至於QxxTx,T是佇列數量(官方是說Thread = 執行緒?),Q是每個佇列有多少動作(因為已經佇列好了,所以可以由NCQ之類的功能為其順序最佳化),Q與T這兩項是可以由使用者修改的參數,所以設定成Q64T2的話,就是同時丟兩條有64個動作的佇列。弟是跑預設值,Q32T1就是持續丟一條有32個動作的佇列直到達1GB為只。弟猜只改Q可能是測NCQ之類的效能;而T改大於1可能就是在測IOPS性能,因為要同時處理多個讀寫佇列;下面沒表示Q或T的,就是不預先佇列的隨機動作,這解釋錯的話請鞭輕點,並提供正確資訊,以下是原文說明:
引用:
●Seq Q32T1: Sequential (Block Size=128KiB) Read/Write with multi Queues & Threads
●4K Q32T1: Random 4KiB Read/Write with multi Queues & Threads
●Seq: Sequential (Block Size=1MiB) Read/Write with single Thread
●4K: Random 4KiB Read Write with single Queue & Thread

以CrystalDiskMark所測出的連續讀寫(Seq)最高速結果,大致與ATTO相仿,Q300比HTS721010A9E630快上接近一倍;在講求搜尋速度的4K項目中,Q300更是至少快了30倍以上,4K Q32T1甚至達到百倍,且這樣看起來SSD搜尋速度雖然已比HDD快數倍,但不代表不需要NCQ,有NCQ的話也同樣能加分,這可能是為了延長壽命,SSD主控晶片還要負責處理分散(平衡)寫入,所以一串已處理好的佇列會比一堆隨機來的工作好處理,只是這樣的想法也許可以解釋為何沒佇列下寫入會掉速,但較難解釋為何讀取也會掉,而且還掉更多,因為讀取應該不用考慮寫入平衡的問題。不過先不管原因,就結果來看,一般而言,電腦開機或開始程式時,最花時間的其時就是搜尋並載入各種小檔案,4K測試這樣的結果已經表明SSD超高搜尋速度的優勢在哪裡。

弟用這幾天的結果真的是挺滿意的,除了開機進桌面後幾乎不用等,直接開工,開啟瀏覽器也是一整個順,弟有同時裝Firefox與Vivaldi (Opera之父之從Opera Technology出走後的作品),各有十幾個分頁,設定都是開啟時恢復瀏覽狀態。以往用HDD時兩個同時開,超卡的,網頁開好可以等很久,其他程式也跟著頓;用SSD後基本上都是順開,大致流暢的載入指示,彷彿在輕鬆的等網路送資料進來,這時做其他操作也不會很頓,差異明顯。


以上就是Q300簡單的測試與使用心得,就像一些版友講的,用過SSD就回不去了,即使是沒做足功課,踩中了傳說中(相對SLC、MLC)龜速又短命的TLC,就看這顆的SAMRT什麼時候掉到黃色吧,如果到時弟還記得這篇也會來報告的。如果確定自己的CPU還夠快、RAM也充足,但操作感還想再加速,而口袋深度又剛好夠,就不妨來試試SSD吧,這篇用SATAII平台跑也算是給一些電腦稍舊,在觀望要不要升級SSD的人參考,但要注意,原則上還是至少要能跑ACHI模式為佳,除了前面講的NCQ可以在速限下提高效率,還有維持長期效能的TRIM功能,是乎也要AHCI才能跑,當然,最重要的事就是要衝以前、衝了以後都要備份、備份、備份...謝謝收看。
     
      
__________________
簽名檔配備常常僅供參考,所以不列了

此文章於 2016-03-14 12:54 AM 被 Yusunu 編輯.
舊 2016-03-14, 12:53 AM #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Yusunu離線中  


回應


POPIN
主題工具

發表文章規則
不可以發起新主題
不可以回應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加檔案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vB 代碼打開
[IMG]代碼打開
HTML代碼關閉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7:09 P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