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Nov 2001
文章: 1,949
|
【綜合簡測】2019年USB 3.1 Gen2 Host Bridge 主控晶片效能大亂評 (圖多,不喜勿入)
2019年應該是USB 3.1 Gen2 10Gb/s主控晶片發展最快的一年,除了
長青樹asmedia USB 3.1 Gen2擴充晶片外,陸續加入Intel、AMD等主 機板晶片內建,讓這個市場感覺有點話題,時值年末,順勢作個無聊 的PK亂鬥,讓各位了解一下,誰才是2019年的USB 3.1 Gen2效能王? 各位也可以先自行猜一下,最後再看答案。 以下介紹順序,依晶片型號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先登場的是asmedia 祥碩 ASM1142 USB 3.1 Gen2,先看一下官方規格 資料。這是一款歷史最長的產品,首見主機板廠外加晶片,隨後大量的 擴充卡上市,一度是市場主流。 ![]() ![]() 接著是它的後繼之輩,ASM3142 USB 3.1 Gen2,目前仍以主機板廠搭載 的擴充晶片,多數是以前置Type C接頭布局,少數採後端插槽為主,與 2019年初或2018年相比,使用密度有降低。外接擴充卡少見,有高價品 也有低價品,產品傳輸率穩定性不一。 ![]() 再來是Intel JHL7540晶片,這是Intel第二代Thunderbolt 3產品,常見 內建於Intel X299平台。JHL7x40分為三級制,最高階的就是JHL7540, 整合了DisplayPort 1.4 和可選 USB-C 支援能力。 之後是AMD X570,這款晶片應該是下半年討論度頗高的產品,與競爭對 手不同的是,USB 3.1 Gen2 10Gb/s可以選擇自CPU通道拉出,或是維持 傳統FCH通道模式。通常只有高階的主機板,才會作出雙組通道拉出的 USB 3.1 Gen2接頭。本篇測試有針對兩種模式進行評測,讓各位看出其 傳輸率的差異。 ![]() 最後是Intel Z390平台,USB 3.1 Gen2是走PCH通道設計。 ![]() 以下是各參賽晶片的代表板卡商或是主機板,做個簡單列表: ![]() 本篇仍有兩個USB 3.1 Gen2 10Gb/s主控未能納入,一個是NVidia,另一 個就是AMD TRX40晶片,因預算不夠,無法測試,請見諒。考量到圖檔 太多,只好將所有資料輸入Excel再後製比較圖,若有傷眼或不好看者請 自行跳過。 測試環境簡述: M/B: ASUS Prime X299-Deluxe II BIOS 0802 CPU: Intel i9-7900X RAM: GSkill DDR4-3000 8GB*4 CL15 OS SSD: Samsung 970 Pro Plus 512GB 測試碟: Samsung 970 EVO Plus 2TB USB 3.1 Gen2 外接盒:Vantec NST-205C3-SG 105 (JMS583) OS: Windows 10 Enterprise 1909 64-bit Driver: Windows 10 Default Standard UASP Driver AIDA64 Read Test Suite,設定檔案容量為1MB及8MB測試。 在1MB檔案時,ASM3142平均表現最快;大檔8MB測試時,仍是ASM3142 表現最快。 ![]() ![]() AIDA64 線性讀寫測試,設定檔案容量為8MB。 平均讀寫速率最快是ASM3142,第二名則是Z390及JHL7540在讀寫各有所長。 ![]() AIDA64 隨機讀寫測試,設定檔案容量為8MB。 平均隨機讀寫速率最快的是ASM3142,第二名則是Z390及JHL7540在讀寫各有所長。 ![]() AJA 設定影片格式為2048*1556 2K-1080解析度,編碼為16bit RGB,從 256MB~64GB全測一輪。 讀取方面,前三名分別是ASM3142、Z390及JHL7540;寫入方面仍是ASM3142 最快,但JHL7540略快於Z390。 ![]() ![]()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設為或Compress 100% (Incompressible模式), 測試皆勾選Write-Thru選項去測試,從1GB~32GB全測一輪。 循序讀取速率是ASM3142最快,Z390居次;寫入仍是ASM3142最快,JHL7540 居次,Z390第三名。 ![]() ![]() 4K讀取上,多數時間X570 CPU通道較快,但Intel的JHL7540及Z390表現 較為落後;4K寫入仍是ASM3142最快,X570 CPU通道速率僅微高於AS1142, JHL7540則是墊底。 ![]() ![]() 4K QD4讀取方面,AMD多執行緒的效能展現出來,意外的ASM1142與ASM3142 竟快可與X570 CPU通道並駕其驅,Z390表現比預期差;寫入方面ASM3142 還是贏過X570 CPU通道,JHL7540看來不適合4K小檔讀寫。 ![]() ![]() 4K QD16讀取方面,幾乎完全是asmedia的天下,Z390此時在讀取才稍有進 步取得第三名;寫入方面仍是asmedia相互對搏呈五五波,X570 CPU通道比 asmedia系列晶片還慢些。 ![]() ![]() 32K讀取速率是X570 CPU通道最快,128K讀取速率ASM3142些微贏過X570。 ![]() ![]() ASM3142在讀寫分數都是最快,取得絕對優勢而獲冠,X570 CPU通道寫入 雖快於ASM3142及Z390,但最後仍是ASM1142居次、X570 CPU通道第三名。 ![]() ![]() ![]() AS SSD分別設定檔案大小為1GB,並測試Copy 及Compress Benchmark。 循序讀寫速率最快均是ASM3142,Z390及JHL7540在讀寫速率相互較勁。 ![]() 4K讀寫,X570 CPU通道與ASM3142各有所長,JHL7540的4K讀寫仍弱,Z390 的4K寫入比4K讀取速率好太多。 ![]() 4K-64Thrd讀寫速率都是X570 CPU通道最快,Z390緊追在後,JHL7540的 讀寫仍弱,ASM3142的讀取速率比寫入速率慢。 ![]() 512Byte讀寫,X570 FCH通道逆勢急追,很可惜最後仍功敗;JHL7540則 是慘不忍賭,效能遠低於其它主控晶片,也顯示它不支援512Byte格式 的樣子。 ![]() 讀取及寫入分數都是X570 CPU通道最高分而或獲得最高總分,X570 FCH 通道居次,ASM3142取得第三名。 ![]() Copy Benchmark 測試: 多數測試都是JHL7540最快,ASM3142些微落後。不過,不太能接受的是 X570不論是CPU通道或是FCH通道的存取時間都比人久。 ![]() ATTO Diskbenchmark設定檔案長度為64K、64MB、256MB、512MB、1GB、 2GB、4GB及32GB,測試模式設定為Overlapped I/O,佇列深度4 (QD4) 與Neither模式進行測試。直接看圖就可以清楚看出各主控在什麼環境下 的運作速率。 Overlapped I/O,佇列深度4 (QD4)讀取模式 ![]() ![]() ![]() ![]() ![]() ![]() ![]() ![]() Neither讀取模式。 ![]() ![]() ![]() ![]() ![]() ![]() ![]() ![]() Overlapped I/O,佇列深度4 (QD4)寫入模式 ![]() ![]() ![]() ![]() ![]() ![]() ![]() ![]() Neither寫入模式。 ![]() ![]() ![]() ![]() ![]() ![]() ![]() ![]() CrystalDisk v7.0.0採Default,測試64MiB、512MiB、1GiB、2GiB、4GiB、 8GiB、16GiB及32GiB。 Seq Q8T1循序讀取及寫入速率以ASM3142最快。 ![]() ![]() Seq Q1T1循序讀取及寫入速率以ASM3142最快。 ![]() ![]() RND4K Q32T16讀取及寫入速率都以X570 CPU通道平均表現最好。 ![]() ![]() RND4K Q1T1讀取速率以X570 FCH通道平均表現最好,寫入則是ASM3142最快。 ![]() ![]() NetworkDLS - DiskMark採預設封包值64K,檔案容量為2.5G測試結果。 平均讀寫速率最快的前兩名分別是X570 CPU通道及FCH通到,第三名ASM3142。 ![]() HDTune v5.7設定檔案容量為8MB,各測試選項結果值如下圖。 循序讀寫測試:讀取及寫入速率都以ASM3142最快。 ![]() ![]() 隨機讀寫測試項目 ![]() ![]() 額外讀寫測試項目 ![]() ![]() File Benchmark選項以Block Size 512MB檔案長度為基準,設定50MB、 500MB、2000MB及4000MB,並分別測試資料型態為Mixed。 ![]() ![]() ![]() ![]() ![]() ![]() ![]() HD-Tach 讀取效能測試,針對8mb(Quick Zone)及32mb(Long Zone)測試。 8mb(Quick Zone):以X570 CPU通道平均最快,FCH通道次之,ASM3142居第三。 ![]() 32mb(Long Zone):以X570 CPU通道平均最快,FCH通道次之,ASM3142居第三。 ![]() HD-Tach RW 讀寫效能測試,分別針對8mb(Quick Zone)及32mb(Long Zone)測試。 8mb(Quick Zone):平均讀寫取速率2以X570 CPU通道平均最快,FCH通道 次之,ASM3142居第三。 ![]() 32mb(Long Zone):平均讀寫取速率2以X570 CPU通道平均最快,FCH通道 次之,ASM3142居第三。 ![]() InHouse DiskBenchMark測試 循序讀寫測試 ![]() 隨機讀寫測試 ![]() ![]() Parkdale v2.99設定Block Size 64K或1MB,把檔案大小從250MB~10000MB全測過一輪。 循序讀取及寫入速率差異較大些。 ![]() ![]() 隨機QD32讀取速率以X570 CPU通道最快,寫入則是ASM3142最快。 ![]() ![]() PCMark 7測試:總得分以X570 CPU通道最高分,原始得分為ASM3142最高分。 ![]() ![]() ![]() PCMark 8測試:總分數及頻寬都以ASM3142最高。 ![]() ![]() ![]() ![]() TxBench設定檔案長度64MB、512MB、4GB及32GB,測試隨機資料的結果。 循序讀取及寫入都以ASM3142最快。 ![]() ![]() 512K隨機讀取及寫入都以ASM3142最快。 ![]() ![]() 4K QD1讀取速率由ASM1142奪冠,連ASM3142離它都有一段距離,X570系列 普遍表現不佳;寫入則是X570 CPU通道逆轉勝,ASM3142也逆轉ASM1142。 ![]() ![]() 4K QD16讀取速率由X570 CPU通道獲勝;寫入仍是X570 CPU通道最快。 ![]() ![]() 測試至此,作個簡單的測試總表,大家再猜一次誰最快? ![]() ![]() ![]() 您猜對了嗎? 最後作個小結論,在競爭激烈的2019年,X570的出現,的確改變了主機板 內建晶片以往的生態,向來都是Intel桌上型電腦晶片的USB傳輸速率快於 其它廠商的局面,在2019年被徹底打破,Z390不但輸給同走類似PCH通道的 X570 FCH通道速率,也輸給X570 CPU通道。而Thunderbolt 3在USB 3.1 Type-C的環境下,僅只有循序讀寫表現較令人可接受,隨機讀寫相對完全 走樣。 至於asmedia而言,ASM3142若真的主機板廠商或是擴充卡廠商作得好,幾乎 在2019年無對手可言,至於TRX40是否會贏過ASM3142?說真的,我也不知道, 應該也沒機會再試囉,下一次的系列評比應該就等USB 3.2 Gen2x2成熟點再 來發個評比文。 以上不專業之簡單測試到此結束,下台一鞠躬,一切的批評希望廠商能見諒, 本文不作筆戰用,若有指教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Apr 2002
文章: 102
|
我比較想知道的是這些擴充卡的穩定度怎麼樣?
大家也知道這種擴充卡產品很多,品質不一。理論上,這巳是很成熟的產品,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但… 我的第一張USB 3.0擴充卡,有時會自動離線,所以我的第二張擴充卡,選擇了佳翼的產品,至少有個牌子,品質看起來較好,產品的售價也比較高。但後來我碰到了一個問題,在傳輸大檔案時(幾10G的印象檔),有機率造成檔案毀損。可是在傳輸的當下,一切都是正常的,沒有發生任何錯誤訊息;在要還原檔案時,軟體才顯示檔案毀損,這算是silent corruption吧。 這對我造成了困擾,因我不確定傳輸是否有完整,尤其在大檔案傳輸時,我無法信任它。當然有很多方法可以避免,但很麻煩,我只想單純簡單照一般操作使用,不用去擔心檔案是否傳輸不完整,有毀損。 同樣的問題在3.1,甚至以後的4.0都會遇到,像這類的擴充卡,它們的穩定度到底如何,不知巫佚兄以後在做類似測試時,是否可考慮加入穩定度的測試。
__________________
網路無罪,有罪的是人心……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Apr 2011
文章: 1,080
|
引用:
用過不少張USB3.0/3.1擴充卡直到淘汰都沒遇過你那種問題 傳大檔、甚至幾6~10TB硬碟裝滿資料對拷都很正常 不過我有挑主控買就是了,都是選擇NEC / ASMedia 以前日本製BUFFALO IFC-PCIE2U3 (NEC µPD720200) 當初1張要價一千多元 後來BUFFALO產地改台灣製後有變便宜些了,不過主控仍然是維持日製沒錯 當年USB3.0擴充卡還很貴的時候撿過磬成ViPower USB 3.0擴充卡 (VP-9638) 順發跳水價 $250元 一樣是日製NEC µPD720200主控,擴充卡中國製 ![]() 後來網拍有批NEC µPD720200主控的跳水貨也是撿了好幾張,1張130 難得的台灣製 + 日製NEC主控 有批USB 3.1 PCIE轉接卡好便宜?? 也撿過標錯價的ASMedia ASM1142主控、華擎USB3.1擴充卡 一張299 (當時原價好像也是一千多) ![]() 最近則是在網拍撿了1張二手登昌恆 UTB253 (NEC/Renesas µPD720201) 中國製 ![]() 你擔心的話也可以朝國際大廠HighPoint RocketU下手 只是價格可能比主機板還貴 HighPoint RocketU 1144系列 (USB3.0 Gen1) HighPoint RocketU 1344系列 (USB3.1 Gen2) ![]() 此文章於 2020-01-01 02:57 AM 被 glen246 編輯. |
|
|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Nov 2001
文章: 1,949
|
要如何測?
因為這牽涉到擴充卡或晶片、外接盒兩方面的供電、傳輸線等, 好像涉及太多方了。 若您能提供方式,或許可以納入以後考量。 謝謝。 引用:
|
|
|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Mar 2006 您的住址: On Chip
文章: 2,202
|
感謝滿滿的 IO chip 大測試呀 ~~~~
沒想到 asm3142 的表現這麼強大...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Apr 2002
文章: 102
|
引用:
我原本也以為沒問題,因為傳輸拷貝的過程都顯示完成,沒有顯示任何錯誤或異常,我自然以為複製完成沒問題。但當我要用拷貝的影像檔還原時,軟體卻顯示影像檔毀損,才發現在大檔案傳輸時有這個問題。檢查原檔是好的,毀損的是拷貝的檔案,而系統告訴你拷貝的過程沒問題。在資料傳輸的過程,即使是一個bit的變動,就會造成資料的異常,這原本應有晶片的檢查機制來糾錯,但這讓我懷疑是不是擴充卡有偷工減料(?),沒有按照原本該有的規範來做,才造成晶片的功能發揮不完全。尤其這一類的擴充卡產品繁多,各家做工品質不一… 原本應該是拷貝、完成、收工,現在我卻要多一個步驟,檢查拷貝的檔案是否有毀損,因我無法信任它,不知何時又會跑出一個顯示完成實際上卻出問題的狀況。 目前我碰到的這個問題只有在傳輸大檔案時才會發生,一般小檔案傳輸不會,但我無法確認要多大以上的檔案才會,或傳輸眾多(巨量)的小檔案時會不會發生。
__________________
網路無罪,有罪的是人心……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Apr 2002
文章: 102
|
引用:
的確,這是不太好測,變數太多了,最多只能儘量保持受測周邊設備的一致,減少變數… 可以考慮2種類型的檔案,一是大檔案,由數G至十幾G組成,一次傳輸50G~100G;另一種是由眾多小檔案,由數K至數MB組成,數量約1萬個左右。原始檔先用軟體生成校驗碼,傳輸過去後再用校驗碼來檢驗檔案是否有完整。 這可以檢驗二部份,一是檢驗晶片處理大檔案和巨量小檔案的傳輸是否有完整;二是檢驗在傳輸的過程中,受測設備是否有突然離線中斷的情況發生。這種測試比較適合擴充卡及外接盒,因為這一類的產品品質不一。主機板上的晶片比較不會有這種問題。測試最麻煩的在於傳輸中的等待及傳輸後的校驗,這很費工。另外,就像巫佚兄說的,若測試有問題,最多只能顯示產品的作工可能有問題,不代表晶片有問題,除非再做横向的測試。 這是比較偏向實際面的測試,而非數據面的測試。想了想,真的很費工,好吧,我就是說說而巳…
__________________
網路無罪,有罪的是人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