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Nov 2001
文章: 1,938
|
【開箱簡測】M.2 PCIe NVMe SSD 轉 USB 3.1 Gen2 (ASM2362晶片) 轉接盒效能簡測 (圖多,不喜勿入)
本來想作年度USB 3.1 Gen2 Host晶片測試,發現只測JMS583 NVMe
to USB 3.1 Gen2橋接晶片有點單薄,想找ASM2362晶片,發現多了幾 家廠商有出相關產品,最後挑了家最便宜的產品,網路下單後隔三天到手。 先看一看ASMedia ASM2362的規格。 ![]() 以下利用手機簡單拍照,若有傷眼處,敬請見諒。 網路賣家是用舊包裝,所以正面擺的是M.2 SATA標示,有點落漆,但背 面貼紙就顯示出正確的型號,特別強調是採用ASMedia ASM2362晶片。 ![]() ![]() 開箱了,雖然是價格取向,但內裝物包裝還是具一定的品質,沒有亂擺。 ![]() 除了外接盒外,附有產品說明書、背板及螺絲、螺絲起子、USB 3.1 Gen2 Type C to Type C傳輸線,線長約35CM。 ![]() 外接盒採CNC鋁合金外殼設計,為了提高散熱效果,採八邊形設計。 ![]() ![]() ![]() 橋接板在SSD附近還加上散熱設計。 ![]() 美中不足的背板沒洗乾淨。 ![]() 開箱結束,上機去。 測試環境簡述: M/B: ASUS ROG Crosshair VIII Hero (Wi-Fi) BIOS 0803 CPU: AMD Ryzen 5 3600x RAM: Micron Ballistix DDR4-3200 8GB*2 OS SSD: Samsung 970 EVO Plus 1TB 測試碟: Samsung 970 EVO Plus 2TB USB 3.1 Gen2 外接盒:ASM2362 USB 3.1 Gen2 外接盒 OS: Windows 10 Enterprise 1903 64-bit Driver: Windows 10 Default Standard NVMe Driver 透過CrystalDiskinfo確認規格是跑UASP模式。 ![]() AIDA64 Read Test Suite,設定檔案容量為1MB及8MB測試。 隨機讀取速率約874~943MB/s。 ![]() AIDA64 線性讀寫測試,設定檔案容量為8MB。 線性讀取曲線還算穩定,平均讀取速率941MB/s;寫入曲線在中間段會 有起伏,這部分應該是X570的問題,因為同樣的週邊在Z390的線性寫入 曲線就很平穩,平均寫入速率824MB/s。 ![]() ![]() AIDA64 隨機讀寫測試,設定檔案容量為8MB。 隨機讀取曲線還算平穩,平均讀取速率941MB/s;寫入曲線在容量值25% 後起伏變大,仍是X570的問題,因為同樣的週邊在Z390的線性寫入曲線 就很平穩,平均寫入速率633MB/s。 ![]() ![]() AJA 設定影片格式為2048*1556 2K-1080解析度,編碼為16bit RGB,從 64MB~64GB全測一輪。抓取幾項結果,讀取速率956~958MB/s、寫入速 率909~911MB/s。 ![]() ![]() ![]()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設為Compress 100%(Incompressible模式), 測試皆勾選Write-Thru選項去測試,從1GB~32GB全測一輪,抓取幾項結果。 ![]() ![]() ![]() AS SSD分別設定檔案大小為1GB,並測試Copy 及Compress Benchmark。 循序讀寫速率約953及910 MB/s,4K QD1讀取10316 iops,4K QD1寫入16775 iops。 ![]() ![]() Copy Benchmark 測試項目:ISO讀取速率629MB/s、程式載入速率313MB/s。 ![]() Compress Benchmark 測試項目:讀寫曲線都蠻平穩。 ![]() ATTO Diskbenchmark設定檔案長度為64K、64MB、256MB、512MB、1GB、 2GB、4GB及32GB,測試模式設定為Overlapped I/O及Neither模式進行測試。 Overlapped I/O,佇列深度4 (QD4)模式。 ![]() Neither模式。 ![]() CrystalDisk v6.0.2採Default測試50MiB、500MiB、1GiB、4GiB、8GiB及32GiB。 Seq Q32T1循序讀取速率落在996MB/s、寫入速率950MB/s。 4K Q1T1讀取速率37~52MB/s、寫入速率約81~84MB/s。 ![]() NetworkDLS - DiskMark採預設封包值64K,檔案容量為2.5G測試結果。 平均讀取速率387MB/s、寫入速率383MB/s。 ![]() HDTune v5.7設定檔案容量為8MB,各測試選項結果值如下圖。 循序讀寫測試項目 讀取曲線算平順,平均讀取速率939MB/s,寫入曲線於末端出現小抖動, 平均寫入速率898MB/s。 ![]() ![]() 隨機讀寫測試項目 ![]() ![]() 額外讀寫測試項目 ![]() ![]() File Benchmark選項以Block Size 512MB檔案長度為基準,設定50MB、 500MB、2000MB及4000MB,並分別測試資料型態為Mixed。 ![]() HD-Tach RW 讀寫效能測試,分別針對8mb(Quick Zone)及32mb(Long Zone)測試。 8mb(Quick Zone):平均讀取速率417MB/s、平均寫入速率283MB/s。 ![]() 32mb(Long Zone):平均讀取速率439MB/s、平均寫入速率415MB/s。 ![]() InHouse DiskBenchMark測試, 循序讀取速率995MB/s、寫入速率951MB/s。 ![]() Parkdale v2.99設定Block Size 1MB,把檔案大小從250MB~10000MB全測過一輪。 ![]() ![]() ![]() ![]() ![]() PCMark 7測試:得分5760、原始得分數為8245。 ![]() PCMark 8測試:分數5045,頻寬為409MB/s。 ![]() 測試至此,作個簡單的測試結論: 優點 1. 加寬的八邊形設計概念,有助於被動式散熱。 2. 穩定的讀寫速率(在Intel平台)。 3. 提供比它牌在AMD X570 CPU通道USB 3.1 Gen2稍好一點的相容性, 但若接X570 PCH的USB 3.1 Gen2就無此問題。 缺點 1. 賣家提供稍短一點的保固。 2. 在部分測試軟體中無法正確辨識出串接的SSD型號。 3. 與AMD X570在CPU通道拉出的USB 3.1 Gen2 相容性仍有提升改善的空間 以上不專業之簡單測試到此結束,下台一鞠躬,一切的批評希望廠 商能見諒,本文不作筆戰用,若有指教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此文章於 2019-10-11 06:11 PM 被 巫佚 編輯. |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Jan 2001 您的住址: 蕃薯島
文章: 281
|
唔...10Gbps 差不多就這樣....
事實上我比較在意 這些外接PCIE 接外一些舊板子(USB3.0) 或者可能是這些供電差一點板子好像都會抓不到.... (推不動) 請教一下 加寬的八邊形設計概念,有助於被動式散熱 <<請問有全程測試溫度紀錄嗎?
__________________
YOUTUBE機 I7-4770 QS MSI B85M G43 憾訊 礦卡 RX580 4GB 創見 DDR3 1333 4GBX4 美光BX500 240G + 創見 M2 512GB 此文章於 2019-10-11 11:10 PM 被 CGEWAY 編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