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Regular Member
![]() ![]() 加入日期: Sep 2015
文章: 74
|
Intel 520 Series 120GB SSD上手簡測
Intel 520 Series 120GB SSD上手簡測
無壓縮圖片版: https://www.ptt.cc/bbs/PC_Shopping/...2122.A.2BD.html 好一陣子前就對Intel 520很有興趣,只可惜當年跳水的時候沒有買一顆來用。 而近期剛好有機會買到一顆二手的520就隨手測(ㄎㄨㄤˊ)試(ㄘㄠ)了一下 前陣子有討論過SF-2281到底還能再戰幾年,當然就要收藏一顆最有代表性的經典產品囉。 https://www.ptt.cc/bbs/PC_Shopping/...9576.A.C16.html SF-2281在跑分大戰開始時常被當成是"慢"的代名詞, 但實際上並不然(跑分不等於使用者體驗)。 且SF主控有著DuraWrite這項能夠壓縮資料的技術,意即可壓縮資料=寫入更少的資料, 有效降低寫入放大並且延長NAND Flash的壽命。(好東西呀) 不過嘛,後繼者SF-3700系列難產於是SF-2281就戰到2016年的現在還在戰了。 其它的在上次那篇文都有提過了,這邊就不再贅述。 =============================== Intel從X25-M G2時期就把墊片鎖在SSD上,有7mm需求再把它拿下來換上短螺絲就好。 ![]() 不過這樣可隨意拆開也造成以前某些不肖工作室濫用Intel的RMA, 外殼不變,拆開內部並用其它的SSD來替代。 當時的新聞頁面http://ssd.zol.com.cn/336/3360010.html 最後Intel就將貼紙貼在螺絲上,有撕過就必留下痕跡。 背面,Intel的特色就是不會對外殼的背面進行加工,所以絕對不是買到二手或瑕疵品唷。 (會提出來是因為問到爛掉了...) ![]() 那既然可以拆,不拆怎麼對得起自己呢!! 整體外觀 ![]() ![]() 主控:SandForce SF2281-VB1,有貼上導熱墊片 VB1步進其實是不支援AES-256加密der,因此Intel當時大量回收了520。 而在2014年清消費級25nm顆粒(和SF2281-VB1的PCB)庫存時大跳水成為高CP的好物。 也是"過了這村就沒這店"的經典範例,現在就算是網拍也真的很難買到囉。 這邊提醒大家盡量別去買非400i韌體的廠商OEM拆機品,因為Intel官方基本上不保唷。 (HP或是聯想的拆機品韌體版本是LE1i或LF1i這類而非400i) 如果有疑慮或是怕保固政策有修改那最好還是找400i的消費級520,別去賭OEM的拆機品 顆粒是八顆25nm的29F16B08CCME2,單顆16GB;單面八顆共128GB, 扣掉~7%的二級OP後剩下120GB。 ![]() Intel在60/120GB款式的OP都沒配置給RAISE,240/480GB則是OP的一半會配給RAISE。 RAISE簡單來說是SandForce主控所用的一種技術,將SSD內的NAND Flash顆粒做類似RAID 5的配置, 能夠糾錯並復原ECC無法處理的壞塊內的資料,壞塊當然就會標記需要重映射並不再使用了。 (SF3700增強過的RAISE甚至可復原一整個die的資料) 但盡管SF的保護機制出色(總稱為DuraClass), 某些廠商在當時還是鋌而走險的去用爛顆粒,終究還是造成了返修率爆表。 靠近一點拍,因為這顆打的標鐳歪了XD ![]() 用在520上的CCME2是5000 PE,而後期用在部分520的CCME3其實也有達到5000 PE的標準(因為良率上升) 不過Intel 330的話就都是3000 PE了。 (也就是打同一個標不一定等於有同樣的篩選標準,這點可由330的PCB上面貼的Bin 2貼紙和SMART訊息來推斷出) 上蓋都會有打上日期的標,這顆還蠻新鮮der ![]() SMART訊息,由於是二手貨所以有正常使用的跡象。 (這是我測完後的狀態,剛到手時WA還小於1呢) ![]() 這邊另外提醒一下得小心SMART值清零過的520,中國大陸那邊比較常見 所以多注意一下通電次數、通電時間和讀取/寫入的值。 清零是不會影響保固啦,但是原使用者是怎麼操的你也不知道,更何況是拆機品呢 所以要買就得買還有保的,畢竟Intel大法其中一個賣點就是保固 (但遇到FedEx沒辦法處理的地區還是會破功XD) 而2014年那批到現在就還有三年左右的保固。(我這顆是三年多一點點) SSDOK: ![]() 我個人是不建議用SSD-Z了 畢竟是屬於資料庫類型的軟體,要是廠商換了料但SSD-Z只對資料庫並顯示出錯誤的資訊 那使用者還是不知道實際是否有換過料,最有效的方法當然還是等用戶或媒體進行拆殼的 報告。(當然還是不能排除媒體評測用和市售版的方案可能會有差異) =============================== 測試平台: CPU:Intel Core i5 2400(TB off,C1E&EIST off) 記憶體:Kingston HyperX Genesis DDR3 1600MHz 4GB*2 @CL9 主板:MSI Z77MA-G45(BIOS ver. 1.B) 顯卡:MSI GTX670 Power Edition(Driver:353.30 WHQL) 網卡:Intel 9301CT 電供:Seasonic G-650W 作業系統:Windows 7家用進階版64位元 Z77 PCH原生SATA 6Gb/s: OS:Intel 730 240GB(L2010420,線材:Amphenol Spectra Strip藍線) 測試對象:Intel 520 Series 120GB(400i,線材:Amphenol Spectra Strip銀線) Z77 PCH原生SATA 3Gb/s: SanDisk Extreme PRO 240GB(X21200RL,線材:Amphenol Spectra Strip藍線) Seagate ST1000DM003(CC47,線材:Amphenol) AHCI驅動:msahci =============================== 大家最常看的快餐跑分,跑分不等於使用體驗,看看就好,AS SSD Benchmark: ![]() AS SSD測試壓縮特性的功能,可以看到寫入速度隨著可壓縮率的提升而上升。 ![]() 但由於AS SSD使用了不可壓縮的隨機數據,對SF-2281來說性能大幅受到了限制。 因此拿出俗稱快樂表的ATTO Disk Benchmark: ![]() Anvil's Storage Benchmark,有提供壓縮比率的設定。 100%(不可壓縮) ![]() 由於真實情況不太可能都是100%不可壓縮的文件,因此選用了46%(application),分數上升了一些。 ![]() 性能一致性(performance consistency)測試,只要跑一下就知道褲子有沒有穿好惹。 用Iometer並且使用pseudo random數據(SF-2281基本上無法壓縮),測試前會用 Parted Magic進行Secure Erase。 這就是常見的"穩定態"(steady-state)、"一致性"(consistency)或是"離散度"測試。 SSD不但要有穩定漂亮的IOPs表現,更要避免突發的低IOPs和延遲。 某些SSD還能達到不但高,且非常密集的超高性能表現(如Intel DC S3700) 不過這對家用來說沒啥太大用處,因為平常很難達到QD32這種壓力,幾乎是跑分或是進行測試時才有可能達到,更何況是這樣子的長時間QD32寫入,不過了解一下自己要選購的SSD在最糟狀況下的表現還是會比較好der。 先用Seq. 128K QD=32的資料寫入約1800秒來達成preconditioned狀態。 ![]() 接著馬上進行5000秒的Rnd. 4K QD=32寫入。 前面一點點很高的部分就是FOB狀態,快餐跑分啥的能看到的分數就是在那邊 但只要給一點時間持續寫入的話呢...嘿嘿,性能就降下去啦 520的離散度表現差(甚至可說是"毫無穩定態"的表現,這是SF主控的特性,沒辦法), 但至少保證了最低的IOPs不會掉到0,勉強還行。 (但還是不適合用在非常講究QoS的環境下) 由於是120GB的配置,寫入性能有受到更多的限制,算是小容量SSD的硬傷 而330、335、530和535則有"較佳"的離散度表現。 (但給多一點時間還是會進入"毫無穩定態"的表現) ![]() 不過這個是無法壓縮的數據類型,實際在可壓縮數據的情況下肯定比這個好不少 最後600秒可看到最高IOPs達到到7993 IOPs,最低則是1673 IOPs, 且觀察csv檔後發現完全沒有高於100mS的延遲。 ![]() 由於實際操作時讀寫是經常同時發生的,而不會純讀或純寫 所以接下來這個是以家用常見的QD=1為主 然後進行1500秒的R/W=80/20的4KB隨機混合讀寫(IOmeter實際約1400秒),並且觀察其延遲 前面也有先經過precondition的步驟以方便銜接穩定態 沒有接近0的IOPs,最高最低相差的平均值約在900 IOPs內 (除了1031秒那個突然的5388以外) ![]() 沒有超過50mS的延遲,以家用來說夠用了 ![]() 從OCZ粉絲團載的mixed workload 每一種各測三次(OIO=32 => 64 => 128),config是設定為一次就全測完 沒有考量到做完一次後就得SE,且用的是Full Random,所以這邊的數據得多注意一點 ![]() 由於是120GB的配置,寫入性能有受到更多的限制,算是小容量SSD的硬傷 ![]() 可以看到由於前面的RAMP,性能基本上是一直往下降der,延遲也是不斷增加 在RAMP第三回合時甚至還達到500mS~1S的延遲 不過到後面的測試時就沒有超過100mS的延遲了 測試就到這裡結束 =============================== 感想就是...好東西要買就快買,別再等惹 再等就沒機會了R 這顆Intel 520 120GB預計拿去當作暫存碟之類的用途來操 不然閒著也不能幹嘛XD
__________________
★CPU:Core i5 2400 ★RAM:Kingston DDR3 1600MHz 4GB*2 @CL9 ★Graphics Card:Gigabyte GTX1050 2GB ★Motherboard:Z77MA-G45 ★CPU Cooler:Be Quiet! Shadow Rock LP ★PSU:Seasonic G-650W ★Case:Corsair Carbide Air 240 Arctic White ★W10系統碟:Plextor M8PeG 128GB+ASUS Hyper M.2 X4 mini ★W7系統碟: Intel 730 240GB ★資料碟1: SanDisk Extreme PRO 240GB ★資料碟2: Intel 520 120GB ★資料碟3:Seagate ST1000DM003 ★OS:Windows 7 Home Premium 64Bit ★NIC:Intel 9301CT ★Keyboard:CM Storm Novatouch TKL(苡堂星雲C) ★Mouse: Ducky Secret ![]() 此文章於 2016-04-01 10:50 AM 被 Cubelia 編輯. |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Jan 2002
文章: 388
|
看來INTEL SSD的傳說就到520為止了,可惜520復刻版出來的時候沒下手
![]() ![]() |
||
![]() |
![]() |
Ju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Jun 2012
文章: 733
|
引用:
還好吧 我覺得530也還不錯 535就似乎有相容性方面的問題 ![]() |
|
![]() |
![]() |
Regular Member
![]() ![]() 加入日期: Sep 2015
文章: 74
|
引用:
530和535主要是為了節能(DevSleep)所以寫入放大值才會特別的高 這個方法我不確定可100%解決就是惹 http://bbs.pceva.com.cn/thread-124844-1-1.html 只要不嚴重影響E9的MWI值的話我個人是覺得夠用了(01就有一個突破天際的) 可以不用太糾結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490&t=4741097 不過我比較好奇的在於那篇的樓主他的用途是什麼 畢竟通電3000小時但只有開關過7次這還蠻奇妙der(平均通電440小時重開機一次)
__________________
★CPU:Core i5 2400 ★RAM:Kingston DDR3 1600MHz 4GB*2 @CL9 ★Graphics Card:Gigabyte GTX1050 2GB ★Motherboard:Z77MA-G45 ★CPU Cooler:Be Quiet! Shadow Rock LP ★PSU:Seasonic G-650W ★Case:Corsair Carbide Air 240 Arctic White ★W10系統碟:Plextor M8PeG 128GB+ASUS Hyper M.2 X4 mini ★W7系統碟: Intel 730 240GB ★資料碟1: SanDisk Extreme PRO 240GB ★資料碟2: Intel 520 120GB ★資料碟3:Seagate ST1000DM003 ★OS:Windows 7 Home Premium 64Bit ★NIC:Intel 9301CT ★Keyboard:CM Storm Novatouch TKL(苡堂星雲C) ★Mouse: Ducky Secret ![]()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Dec 2005
文章: 6,087
|
引用:
溫度在站友分享的眾SSD中來說似乎較高?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Feb 2004 您的住址: 台北
文章: 4,272
|
引用:
那730呢? 撇開價錢不談的話難道沒有比較好嗎? |
|
![]() |
![]() |
Regular Member
![]() ![]() 加入日期: Sep 2015
文章: 74
|
引用:
730不錯R 不過主控當然就不是SandForce SF-2281了(改成自家DC S3500/3700的方案) 從DC S3500/3700的方案下放的優點之一就是能夠保留一些功能 如斷電保護這點就是很常被拿出來討論的優點 NAND Flash冗餘保護(XOR)不確定,但從顆粒配置來看"推測"是有的 (有這些保護機制基本上就很值得了,企業級產品對數據的安全性和整體的可靠度可是相當要求der) 性能一致性也不賴(S3500等級) http://bbs.pceva.com.cn/thread-101393-1-1.html
__________________
★CPU:Core i5 2400 ★RAM:Kingston DDR3 1600MHz 4GB*2 @CL9 ★Graphics Card:Gigabyte GTX1050 2GB ★Motherboard:Z77MA-G45 ★CPU Cooler:Be Quiet! Shadow Rock LP ★PSU:Seasonic G-650W ★Case:Corsair Carbide Air 240 Arctic White ★W10系統碟:Plextor M8PeG 128GB+ASUS Hyper M.2 X4 mini ★W7系統碟: Intel 730 240GB ★資料碟1: SanDisk Extreme PRO 240GB ★資料碟2: Intel 520 120GB ★資料碟3:Seagate ST1000DM003 ★OS:Windows 7 Home Premium 64Bit ★NIC:Intel 9301CT ★Keyboard:CM Storm Novatouch TKL(苡堂星雲C) ★Mouse: Ducky Secret ![]() 此文章於 2016-04-01 06:05 PM 被 Cubelia 編輯. |
|
![]() |
![]() |
Ju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Sep 2006
文章: 822
|
所以靈異那位寫入異常放大算是個案嗎
![]() 535跳水賣,還不敢推這顆 ![]() 現在流行開箱舊款SSD文嗎 ![]() 520用上5,000 P/E顆粒算是寶物阿 ![]() 當系統碟用更是爽度無限 在下還有兩顆M4 128G服役中 若還找個到C300還真想摸兩顆來用看看 ![]()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Jan 2002
文章: 388
|
引用:
裝在筆電裡面,待機就是這個溫度 ![]() 引用:
跟530/535這些小嘍囉比當然是比較好囉 但是跟其他家旗艦比有什麼優勢嗎?又那麼貴 我一顆還沒拆的正想賣掉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