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okx
Power Member
 
okx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Jun 2004
您的住址: 永 禾口
文章: 684
謝謝您
---------------------------------------------------------------------------------------------

18分出自《計時器讀書法》

引用:
「計時器讀書法」運用生理節奏的科學,掌握十八分鐘立即進入讀書狀況,提高閱讀速度、理解率與記憶力!      
想念完一本書,卻因為沒有專注力和毅力導致你無法完成,也許你常發生以下情形:
「明明星期天要念英文,卻因為懶散,遲遲無法開始,最後浪費一整天。」   
「回家不是看電視就是在滑手機,上課前的預習完全都沒做,導致上課聽不懂。」
「報告要念的書太過艱深,無法持續念下去。」   

日本大學教授―菅野仁經過研究讀書問題的秘密,配合人體天生的生理節奏和大腦運作模式!   
十八分鐘最大的優勢   
十五分鐘會有疲累感,但一想到「還剩下三分鐘」,就會燃起動力,產生「接近終點的跳躍效果」。   
首創以三種生理節奏搭配十八分鐘無壓力讀書法,你就能專注讀完一本書或一件事!   
作者菅野仁為社會學大學教授、學者。平時忙錄的工作讓他無法在研究及教學後的時間,專注研讀艱深的書籍。
發現人的生理節奏和提起動力有很大的關係,因此研發一套以生理節奏搭配計時器設定十八分鐘的讀書法,
高效的專注力,讓你任何事都能輕鬆達成!

  生理節奏停滯,處理不太想碰的工作。   
「先著手進行手邊工作」是最首要的目的。
啟動設定好計時器。
告訴自己在今天之內,「只有十八分鐘」要面對那件討人厭的工作。
如果能夠做到,就稱讚一下自己。   
生理節奏為「一般」狀態,處理不太特別的工作。   
在這種情形下即使不用多做什麼,專注力也能自行恢復,

以一組=十八分鐘並且稍作短暫休息,三組=一個單元後再充分休息的標準模式。
  生理節奏狀態良好,有意願想要著手處理工作。   

即使生理節奏良好也需要適當的休息。如果原本就沒有持續的專注力,想要完全不休息,把任務完成,反而會對那項任務產生厭煩感。

本書特色   
1.最精準的【分析】:以生理節奏來分析狀況,發現弱點,改善專注力。   
2.最有效的【實踐方法】:只要簡單起動計時器就能用行動來改變無法專注的你。   
3.最精采的【成功實例】:作者自身的經驗、學生豐富的使用感想,實證計時器讀書法的好處。


------------------------------------------------------------------------------------以下出處
疲勞前要停止,不勉強才能堅持到底。

工作多久休息一次最洽當呢?本書作者提出的是「18分鐘」。

在這篇文章裡,我會和你分享專注力的三階段,讓你知道該如何找到自己最佳的工作節奏。

在心理學領域,在專注力的分析上有分為三個階段:
1.初期動力十足
2.中期倦怠
3.接近終點的跳躍效果(看到終點專注力又重新提高)

根據作者的五年實踐,他發現用18分鐘的時間區段工作,是最能夠減少「中期倦怠」,讓專注力持續最久的時間。

不曉得你偏好用什麼樣的節奏去工作呢?
之前有聽過90分鐘,也有聽過25分鐘(蕃茄鐘工作法)。
不過我常常都是「做到一個段落才休息」,而這個段落,常常可能一次就是1-2小時。

作者書中的這句話,打到了我:「疲勞前要休息,不勉強才能堅持到底。

有時候等到累的時候才休息,那樣的休息往往很難恢復精力。
作者又打到我了,我覺得真的需要好好來檢討一下,要在疲勞前休息。

不過會這樣埋頭苦幹是有原因的。
因為我有時候會怕被打斷,降低我的工作效率。

這件事情也苦惱我很久,因為之前接觸到蕃茄鐘工作法,
叫我們工作25分鐘就要休息5分鐘,整個很不習慣啊!

很幸運地,我終於在這本書裡找到了解答:「
盡量在任務途中暫停,這樣在休息回來後反而更容易進入工作狀態」。

疑???當下我很疑惑為什麼作者會這麼說?

後來去查了一下才發現,原來這叫做柴嘉尼效應(Zeigarnik Effect)。

俄羅斯心理學家柴嘉尼是這麼說的:「
未完成的工作或中斷的工作更容易喚醒回憶,反之已完成的工作容易忘記。」
當我們把休息的時間放在「最不方便離開的地方」,在休息前後的作業卻能夠銜接得更順暢!


聽起來好像有點反直覺,不過這裡舉個例子你可能就會更有感。

不曉得你有沒有發現,像是連續劇或者漫畫,都是斷在「
最不方便離開的地方(最精采的時刻)」,讓我們之後在看時,能夠更容易「串起前後劇情」呢?

讀到這個概念對我幫助很大,因為之前在運用番茄鐘工作法
(工作25分鐘,休息5分鐘)時,就會對於這個被打斷有所罣礙。

下次我先來試試看久違的蕃茄鐘工作法,工作25分鐘休息5分鐘,如果覺得25分鐘太疲勞,再來用18分鐘做做看。

你本身習慣什麼樣的工作節奏呢?或許之後你可以用不同的時間長度工作看看,
像是90分鐘、25分鐘、18分鐘。
在中斷的時候不用擔心,因為「柴嘉尼效應」,我們的中斷反而不見得不好呀!
舊 2020-12-16, 11:18 AM #3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okx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