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y 2000
文章: 7,451
|
引用:
引用:
引用:
引用:
看透事情本質&為****通更好的朋友,都知道答案... 而一些仍堅持要蓋捷運,唯有大眾運輸才是唯一選項,排斥多重交通運具搭配建構的人... 心中是否有其他考量,就不得而知了。 剛好昨天傍晚小弟也有電話跟運研所某學者聊到這想法,他也是傾向贊同這樣的捷運+機車/腳踏車/行人等的搭配交通網。他還特別提到科技大樓站對面的停車場... 要是該停車場能蓋成停車大樓, 中間還有遮雨的地下或天空走道連接, 其實會更方便. 而對捷運,該學者也認為應該是整個人口因為高度集中形成規模後,才來開始做的... 而並非每個個都市都得要有捷運,且捷運網的建構&城鄉發展的不平均,亦可能會有助長的惡化效果... 以下兩段影片跟捷運&機車藍圖有關,也分享給大家... ![]() 大政商道: http://youtu.be/kGmM_YPmsSo http://youtu.be/Li0vfAR7HCA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Dec 2008
文章: 2
|
引用:
一句話台北不可能! 台北市長不是沒想過這種方案,十年前花幾十億重整人行道,後來又花一次錢又重新整理一次連同所謂的機車停車彎,一起搞! 最後的實際運作的結果就是,失敗!!! 理由很簡單,要做這種方案,台北市路廊固定下,首先要壓縮汽機車道路寬度! 光看路廊足夠大的 敦化南路就知道,政府的腦袋根本就轉不過來,深怕影響原來的車流,所以完全不落實,隨便亂做的下場就是現在這德性!! 爛到底,爛透了,腳踏車才一線寬旁邊還有公車逼過來,真他豬頭三腦袋想出的模式!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y 2000
文章: 7,451
|
引用:
1. 十幾年前跟現在的捷運運作狀況有所改變; 且小弟提的重點是捷運站點的附近設置停車場或停車大樓, 供機車/腳踏車轉乘之用. 2. 復興南路機車彎的停車格, 每每爆滿; 因為僅一個平面, 有其容納量的限制. 3. 這部分的構想, 主要還是捷運站點附近的停車空間, 而非全條馬路的道路規劃與劃分, 那又是另一個討論問題了. ![]()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Oct 2010
文章: 1
|
引用:
我覺得未來應該會像歐洲那樣,大力推動大眾運輸+腳踏車,機車比較可能是過渡期的工具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Dec 2008
文章: 2
|
引用:
有很多捷運站就有你這種設計 如北投捷運站,如以前的南勢角站(後來的南方之星建案我就不清楚) 但是有些站體,因為拿來共構賺錢,如景安站,新店線也有一堆拿來共構建商賺大錢,所以沒有停車空間 而有些如 文湖線的大安站 南京東路站等 因為站體空間就不夠更不可能這樣做! 所以你這模式並非全然沒有套用,但是有些空間被拿去賺錢,有些是腹地太小沒法做!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y 2000
文章: 7,451
|
引用:
小弟跟許多學者的看法是... 機車不會是過渡期工具, 而一直會保持主力運具. (除非更強橫的政策壓抑) 1. 臺灣很常下雨&颱風, 比起機車, 腳踏車更難在雨天及颱風天安全行駛 2. 台灣人口的居住型態與大眾運輸的網路, 自然形成了一種 "要長不長, 說短不短" 的距離... 正好是最適合機車的距離範圍. 3. 臺灣不像國外, 人行道超寬, 車道上也沒那麼多車; 我國腳踏車行駛相對更不安全與不便利 4. 騎腳踏車到上班處後, 人家有提供沖洗設備, 臺灣無良的企業可能嗎? 5. 近幾年... 國外也大力流行起我國的速可達輕型機車了, 不知道是享受到輕便的速克達後更懶得騎腳踏車了, 還是我國機車廠商太會銷售了. 小弟的家人剛好去瑞士等歐洲各國學術研討交流, 小弟有請他幫忙多拍一些交通的相關照片... 連他都對機車的興起感到意外. (這部分昨天該運研所學者也有提到, 他的看法是:是我國那幾家機車品牌廠商行銷太強了) 此文章於 2011-08-30 01:46 PM 被 小建 編輯.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Dec 2008
文章: 2
|
引用:
緯度高的地方,腳踏車摩托車都只是過度!! 天氣一冷,甚至下雪,這些交通工具就廢了!!! 台灣這點還好,台灣應該比較要推的是電動三輪摩托車,有棚有頂,可以不用戴安全帽,下雨也可以用, 但是無論是摩托車還是腳踏車, 小建大,你沒考慮到,任何人走路騎摩托車搭捷運上車,離開捷運後到目的地,要搭什麼交通工具?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y 2000
文章: 7,451
|
引用:
有!! 這是另一個問題, 通常會演化成幾方面, 而且是人民自然會考量對自己有利的選擇, 這到不用太過去引導或規範, 只要能把捷運站點附近停車空間規劃完善就足夠(偏偏常被建商為了利益而犧牲掉)... 1. 目的地附近捷運下車後, 若目的地很近:走路 2. 目的地附近捷運下車後, 若目的地有點小遠:走路或小黃或公車 (通常遠也不會遠到多遠, 因為兩個捷運站之間的距離關係) 3. 目的地附近捷運下車後, 若目的地有點小遠, 且起點捷運站跟目的地捷運站的路程沒超過一小時:可能很多人就直接機車殺到過去了 以上幾點對於還能騎機車的都不是問題; 比較需探討規劃的是公車對於老人的照顧問題. 包含中低運量公車, 低地板公車, 公車預約服務(或跟小黃搭配合作服務)... 此文章於 2011-08-30 01:58 PM 被 小建 編輯. |
|
![]() |
![]() |
Power Member
![]() ![]() 加入日期: Sep 2004
文章: 623
|
引用:
1.台灣的機車騎士在計算機車通勤成本時很多都只算油錢,沒有把保養成本算進去。 再加上150cc以下機車免牌照稅,所以看起來機車通勤成本很低。 雖然我贊成給機車路權,但我希望把機車的管理合理化。 復徵牌照稅、計時制停車費、更完善的機車駕照訓練跟考試。 2.沒有一種大眾運輸可以做到點對點,只能做到密集覆蓋,減少步行時間。 3.這個比較麻煩。不過以固定班次的公車來說,如果能準點,誤差不大, 民眾可以在公車到達前幾分鐘在車站等就可坐到車,我想公車也是會讓人接受。 但我想這點在台灣的馬路上.............很難 4.其實第四點跟第三點是一樣的問題,就是能不能準時。如果使用時間是可以估算 誤差不用抓太多,大家還是會去搭大眾運輸工具。但台灣的公車很難做到。 相關單位也似乎不太用心在這點上面。所以大家自然不相信公車。 |
|
![]() |
![]() |
Power Member
![]() ![]() 加入日期: Sep 2004
文章: 623
|
引用:
這兩點我覺得是不合適的,限定路段禁行機車並不能阻止民眾使用機車。 要減少機車使用,應該要從「高使用成本」下手。恢復牌照稅,燃料費 隨油徵收、嚴格要求車輛妥善度而不是只隨便驗一下排氣。 高購買成本也不能阻止民眾購車,反而會讓市場轉向購買二手車,或是 拉長使用年限。這對環保是一大打擊。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