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Sep 2005 您的住址: 台中
文章: 261
|
Google 賦予機器人「意識」的專家:聽得懂笑話、理解愛的機器人會在 2029 年出現
http://techorange.com/2013/12/06/ho...imate-ai-brain/
Google 打從一開始對人工智慧就顯得興趣高昂,所以像 Ray Kurzweil 這類專門研究人工智慧的專家,加入 Google 的行列也不是令人意外的事情。Ray Kurzweil 是一個作家、發明家、未來學家,現在在 Google 擔任工程師。他一直是光學字元識別(OCR)、文字轉換語音合成、語音識別技術與電子鍵盤樂器領域中的先驅,被華爾街日報譽為「the restless genius」。 而 Ray Kurzweil 在 Google 的野心是要打造出「進階人工智慧」(hard AI),意思是機器人本身具有意識。 由於 Google 身就有「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的技術,能夠藉此延伸為機器人的意識;外加近期電腦神經網路專家 Geoffrey Hinton 也加入 Google,讓這家公司未來極有可能成為人工智慧的創始者。 Kurzweil 在四月《地球過後》上映前,利用 Google Hangout 發表了一段評論,主要討論電影中未來的人工智慧概念,也概括了太空旅行和目前的能源問題是否能用太陽能來解決。而《WIRED》藉此機會訪問他關於人工智慧的想法。 《WIRED》:最近你在 Google Hangout 上發表了一段評論,在裡面 Will Smith 提到他對科幻電影很有興趣,也隨身攜帶你在機械方面的著作。那你對科幻電影的看法是? Kurzweil:我們能利用科幻電影,洞察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對我來說就提供了非常大的想像空間。 對作家來說不必有甚麼負擔,因為可以天馬行空,真實與否不重要。就拿這部電影來說,人類經過一千年再回到地球,生物已經進化成不同的樣貌,就這點來說是不真實的,生物進化需要更長的時間;另外,也常常有反烏托邦式的電影,看到科學進步的未來存在著很大的危險,例如有很多電影都把機器人描述得非常強大,但沒有一絲情感,導致一些危險的情況發生。 《WIRED》:要有甚麼樣的思考方式才能預測未來? Kurzweil:我在 30 年前發現,若要成功,時間點非常重要。在過去我收到的科學計畫中,有 95% 的計畫非常可行,只要資源足夠,要實際執行並非難事;但關鍵就在於,這些計畫的時間點不對。 有些事情的時間點就是對的,例如我曾經就預測搜尋引擎的出現,而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的搜尋引擎出現時機、地點都完全正確,才造就他們的成功。 《WIRED》:你有預見過搜尋引擎的出現? Kurzweil:有,1980 年代時我撰寫了《The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書中就有提到搜尋引擎的出現。 《WIRED》:那你有想過自己會進入這家搜尋引擎起家的公司嗎? Kurzweil:這我真的沒想過,也沒想過這兩個史丹佛大學的學生能夠掌控全世界的搜尋產業。不過對於科技產業的價格、資訊產業的能力,倒是很容易預測,從 1890 到現在,一直都是以非常穩定的指數曲線在進步,不管戰爭、經濟如何改變,這條指數曲線從來沒有變過。 我曾經從 1890 年預測到 2050 年,而 2013 年的今天,我們並沒有偏離那條曲線。 《WIRED》:你在 Google 都在研究甚麼? Kurzweil:我們團隊正與其他團隊的研究人員合作,共同創造一種自然的語言理解模式,因為搜尋對人類來說已經不光是尋找關鍵字了,而是找到所需要的內容。就目前的搜尋技術來看,搜尋引擎只能尋找網頁上的文字,而沒辦法理解內容。 然而就像我們如果寫部落格文章,不可能只是把文字拼湊在一起,那些文字一定有表達我們的想法。所以如果電腦可以理解內容,就能做出更有效的搜尋,也能在與人的互動中,讓人提出更複雜的問題。 《WIRED》:你有參與 Jeff Dean 主導的 Google Brain 計畫嗎? Kurzweil:Jeff Dean 也是我們團隊合作的另一個團隊領導,我們必須使用他「深度學習」的技術,Google 這方面的資源非常豐富,也是我願意留在這裡的原因。只要能有這些團隊和技術的配合,機器的自然語言就很有可能發展出來。 《WIRED》:如果今天成功研發出了理解自然語言的系統,你會說那就是一種機器人的意識嗎? Kurzweil:會,我認為在 2029 年,這種機器人就會出現。他不只懂邏輯,而且也懂情緒和情感的語言,可以理解笑話、理解愛、理解人類的情緒。這些就是人所做出最複雜的事情,也是最能分出人與機器的不同之處,這道障礙都會在 2029 年完全結束。 《WIRED》:如果要解決這些障礙,應該是利用目前的計算方式和軟體繼續深入開發和延伸,還是有一些瓶頸是目前軟體無法突破的? Kurzweil:不管是軟體還是硬體都有限制,但我認為軟體方面已經快要達到理想的狀態,一部分是因為我們對大腦的認知及運作方式已經有一定了解,另一方面是科技依然是以指數曲線的方式在快速進步。 目前我們已經了解腦與各個神經的關聯,以及相互傳導的關係:腦形成想法,而想法回過頭來塑造腦。有非常多研究顯現出新皮層的運作,也就是人類思考時的運作方式。Google 的「深度學習」就是以多重思考的方式,模仿大腦中神經網路的傳遞。在目前硬體及軟體的配合,外加科技仍然是以指數曲線的速度在進步,我相信接下來 20 年內,人工大腦就可以達到人類的水準。 《WIRED》:請問你知道為何不同人腦可以塑造出完全不同的人類樣貌呢?例如愛因斯坦有超人的高智商、Steve Jobs 有獨特的創意、Larry Page 有特殊的洞察力。腦中有甚麼樣的因素讓這些人呈現出來的樣貌不同? Kurzweil:在我過去的著作《How to Create a Mind》中,有檢視過愛因斯坦的腦。 《WIRED》:請詳細說明它? Kurzweil:首先,腦會影響想法,而新皮層的數量是有限的,大約 3 億組以階層方式排列,而我們會藉由思考不同事情,來排出新皮層的高低順序。愛因斯坦的皮層數量跟我們一樣,並沒有比一般人多 1 億、2 億之類的,所有人的數量大致相同,而愛因斯坦特別專注於同一個主題的思考,非常的投入。他也許對小提琴有興趣,但不會像小提琴家 Jascha Heifetz 那樣厲害;反過來說,小提琴家在物理學方面的成就,就不會像愛因斯坦那樣卓越。 《WIRED》:但許多物理學家投入終身的時間在研究上,為何世界上只有一個愛因斯坦? Kurzweil:我還沒說完,另外一個影響的因素就是勇氣,因為社會觀感的關係,許多人會選擇提出符合社會觀感的理論,而不去選擇那種天馬行空的研究,這也影響新皮層排列的順序。 若物理學家花上許多心思來提出符合社會觀感的理論,那專注的程度就會受到影響,新皮層排列順序必然也不如愛因斯坦那樣的分明。Steve Jobs 很明顯就是屏除所有社會觀感,專注在創意和發明上,這也是他擁有勇氣的關係。 《WIRED》:這樣的勇氣也存在於新皮層中嗎?如果科學家有能力從大腦中檢測出這種勇氣,會不會就能檢測出誰是下一位愛因斯坦? Kurzweil:新皮層本身就是由勇氣來決定排列方式的,如果太去關心社會、朋友、家庭觀感,那新皮層的組成就不會像愛因斯坦那樣。 《WIRED》:這種「勇氣」可以監控嗎? Kurzweil:這問題非常好。「勇氣」就像是一種願意相信別人的態度,我舉個例子,有些人相信資訊科技是以指數曲線方式迅速成長,但有些人不相信,就算拿證據出來,這些人還是不相信。 我們的腦中有些非常根深蒂固的聯結,認為世界是以同樣的頻率在變化,這種思維在 1000 年前確實沒錯,但今天已經不同了。我一直在想,這種「願意相信」和「堅持不相信」的態度,到底是甚麼原因造成的? 這跟成就、智商、教育程度、社經地位無關,是一種特殊存在於腦中的東西。有些人的新皮層排列得非常恰當,願意相信新東西、新觀念,而這種相信事情的態度,是可以經由後天教育或新皮層的排列而建構出來的,也就是培養出相信新觀念的「勇氣」,只是現在沒有證據。 《WIRED》:剛才提到的 Steve Jobs,他在史丹佛大學的演講有提到一句:「生命中最棒的事情就是死亡,它讓生命有所轉變。」你投身研究於延長人類的壽命,所以你對這句話會持反對態度嗎? Kurzweil:確實反對,講這種話的人我都稱為「死亡派」,硬是用理性思考,把死亡當作很棒的事情。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實際上是因為到目前為止,沒有人敢說人類可以長生不老,所以宗教人士會說「死亡是美好的,不值得畏懼。」但事實上,人類不能避免死亡,才用這種正面思考的方式來美化。 也有人說因為世界上的職業需求數量是固定的,所以如果老人不走,新人就沒辦法接替這些職位;這種想法也是錯的,因為資訊量以及思考角度每年都在拓展,例如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沒有取代任何人,也沒有擋到誰的路,每年資訊量都以倍數成長,思考的角度和職業的需求都不斷在增長。 《WIRED》:聽起來你覺得人類以後可以長生不老? Kurzweil:再 15 年,人類就可以跨越一道鴻溝,大幅延長壽命。 =================================== "天網"開始啟動了嗎? 原來電影演的都是真的 或許有生之年可以看到實現的一天 題外話 一起來加入反抗軍的行列吧! PCDVD〝Ingress〞擴增實境 遊戲討論串 |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Sep 2005 您的住址: 台中
文章: 261
|
審判日不遠了
歡迎來到未來!Google 買下 Boston Dynamics -- 這回認真要開發機械人了! 就是開發BigDog那間公司 [YOUTUBE]W1czBcnX1Ww[/YOUTUBE] [YOUTUBE]wE3fmFTtP9g[/YOUTUBE] 同場加映 [YOUTUBE]mXI4WWhPn-U[/YOUTUBE] 此文章於 2013-12-14 05:39 PM 被 BlueShawn 編輯. |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Sep 2006
文章: 1,092
|
他可以幫忙判斷哪個是好人或壞人嗎?
也許可以當警察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Oct 2002 您的住址: 另一個地球
文章: 4,558
|
心臟、腎臟...都有 生化機器人誕生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11...3101300144.html
__________________
大家快來加入World Community Grid(BOINC for Android)與Folding@home(Folding@Home for Android)的行列,一同找出重大疾病(愛滋、癌症、帕金森氏症...等)的解決方案 [YOUTUBE]PPc7gsZIk24[/YOUTUBE] ![]() ![]() ![]() ![]() ![]() ![]() ![]() ![]() ![]() ![]() 網路果然很危險,動不動就會被告... ![]() ![]() ![]() 發現自己越來越痴漢了... ![]() ![]() ![]() |
![]() |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Dec 2001 您的住址: 台北市~
文章: 1,783
|
![]() 引用:
當警察在某個層面來說.. 用不到這種等級的機器人. 例如開單. 但是辨別好人與壞人.. 1. 不同的環境與不同的情況下會衍生出不同定義的"好人"與"壞人". 而如何去判定這樣的情況需要 一, "經驗". 二, "不同層面的邏輯理解度, 三, 也是最難最不可能達到的, 人類有時後依循的是"直覺"(gut feeling). 2. 與其辨別好人與壞人, 如果哪天真的有這種能"真正"理解人類的電腦人工智慧.. 問題終究是"那還需不需要人", 跟是好人與壞人無關, 你今天創造了一個幾乎永生不死且在智慧上與人類不相上下, 速度上與容量上卻可比人類多上千百萬倍的新型態生物.. 這種生�**棜n你人類作什麼. 不過我個人覺得是美其名懂笑話or理解愛這種東西這種機器終究還是用某種數學的方式去計算出更精確(or接近人性)的結果. 真正要"人工智慧", 應該要到量子電腦真正能實用後, 在某次的"錯誤"下, 才會誕生真正的人工智慧(簡單來說也就是還是類似天網的東西). 我並不覺得人工智慧會是從正規的研發中出現, 應該是從錯誤****現. |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Sep 2006
文章: 1,092
|
人類的腦袋
科學方面接近以分子生物學的層次完全瞭解了其運作行為 認知心理學上(概念的一種)卻只能用[語言][數字][文字]等層次去做詮釋 到底物質面的大腦和認知面的大腦是如何...何種關係...? 或淺或深 或不淺不深 不知其所淺或不知其所深...... 或許我們可以製造超級複雜的高等機器人(神)好了? 可是就連最簡單的生命還是無法創造出來 ....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Jan 2004 您的住址: 台中
文章: 446
|
引用:
這個不是男女督一督就有了嗎 ![]() ![]() ![]()
__________________
ゆコクゲサ期待ウサ.. ゆコパ勘違ゆウサ... ゆコろヘろ希望メ持コソゾビバギ... クろヘ..ゆコネザパ... 優ウゆ女ソ子ゾ嫌ゆク |
|
![]() |
![]() |
Golden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Nov 2008 您的住址: 常被查水表的小房間
文章: 3,005
|
泛用人型少女 百式
![]() ![]()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Apr 2003 您的住址: 台灣新天鵝堡
文章: 2,336
|
引用:
![]() 你是說他嗎?剛喵完"路西法效應",好人壞人絕對不是用數據判斷就能探知的... ![]() 此文章於 2013-12-14 07:50 PM 被 Andy84 編輯. |
|
![]() |
![]() |
Silent Member
加入日期: Sep 2013
文章: 0
|
我們在討論這種問題時會遇到的第一種瓶頸是「語言」,所以科學家在進行此類研究時是以數學、符號來溝通,就好像工程師面對程式時,可以從對方寫的code中得知他的態度、實力、想法等;我們所使用的中文已非常古老,也因為中文的特性,令我們很難精確描述出某些東西。你要用多少文字、語言去解釋愛與笑話?如果有個數學式或化學式能表示出愛與笑話是什麼東西,我們該如何用文字跟語言理解它,並傳達給其他人?
在人工智慧這項研究中,最直接影響我們人類的恐怕不是機器人、天網那種東西;當人工智慧的研究終於開花結果,表示我們可能會得到一個超級編譯器,這個編譯器可以幫助我們能力有限的大腦接收、理解更多種「語言」,到時候我們面對的不會是機器人暴走、冷酷無情的人工智慧試圖毀滅人類等浪漫場景,而會是更根本的文化衝擊。 就最簡單、也最適合拿來作為創作物的角度來看──當那玩意兒出現時,是哪些人能夠最先擁有它們?而那些人會如何運用它呢? 各位大叔們,來點更有趣、更有創意的討論吧,我正等著抄下來呢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