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Aug 2010 您的住址: 靜香家
文章: 327
|
索尼衰敗:大玩"生態"做下的病
http://news.mydrivers.com/1/417/417097.htm
筆者曾認為,索尼和日本多數企業一樣,是整個工業時代的縮影,沉醉於硬件上細節的完美打造,對於自身的技術和審美判斷過於自信,但由於缺乏與用戶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待產品推出市場,用戶往往並不買賬。但事實上,筆者之前的這種觀點有一定侷限性。 索尼當初的成功是因為技術,它本質上是一家硬件公司,其成功是獨到的技術優勢匹配了市場需求,但其失敗卻在於,索尼後來在公司管理與戰略層面開始輕視硬件與產品本身的價值。要知道,索尼輝煌時期的暢銷產品大致都與技術領先有關。比如在1997年之前,整個日本購買了高清電視機的用戶都對畫質不滿意,索尼順應時勢,將搭載了DRC技術的平面電視「WEGA「推向了市場。而平面顯像管的易觀賞性以及DRC技術所帶來的高清畫質得到了消費者認可,WEGA電視成了熱銷產品。 另外,索尼的標誌性成功產品Walkman曾經也是代表一個時代生活方式的產品。但Walkman的暢銷源於其技術創新領先,原本只能在室內才能欣賞到的高音質立體聲音樂,Walkman讓高音質立體聲打破地域的侷限,讓用戶可無時無地,室內室外也能同樣欣賞高音質立體聲,當時的索尼不斷改善其功能,更新版本,使得頭戴式立體聲收音機的體驗與音質幾乎在當時無可匹敵。 曾經的索尼粉喬布斯還曾將Walkman隨身聽進行反覆徹底拆解研究。而索尼曾經的Playstation遊戲機,一面世也是「革命者與顛覆者」的形象,它確立了行業標準,聲譽一度與任天堂並駕齊驅,其獨特的工業設計與技術也讓索尼打響了視頻遊戲品牌。 索尼轉折點:硬件被認為只是連接網絡的終端,確定軟硬件融合的商業模式 許多人可能認為索尼後來的衰敗源於其沉醉於硬件做工的打磨,使得索尼技術匹配不了用戶需求,加之軟件生態落後而導致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落敗。事實上,索尼的失敗恰恰在於其想打破索尼在日本作為技術型電子廠商的形象,並傾向於建立軟硬件生態的戰略思路。 根據《死於技術:索尼衰亡啟示錄》一書中描述:「索尼自斯金格擔任CEO以來,便已經開始放棄電子業務,計畫轉型為一家涵蓋內容以及網絡業務上的娛樂公司。」之所以這樣做,源於斯金格認為索尼品牌形像在美國是索尼影視娛樂公司,而不是像在日本是硬件公司。因此,索尼CEO斯金格一直在推動「硬件與軟件融合」的生態。該書還提到:斯金格以及追隨他的高管們都認為「數碼時代到來後,技術差距就小了,從而得出硬件不能確保利潤的觀點。 「並且認為「家電、手機等硬件只不過是連接網絡的終端,更有價值的是網絡業務與構築網絡業務的商業模式。「同時,他們也不承認「硬件本身的附加值,而只有與網絡與內容相連後,硬件才被賦予附加值。」這種觀點與國內手機行業貶低硬件價值,吹捧生態的觀點並無二致。 擁抱互聯網搭建內容生態,向娛樂化轉型,最終導致硬件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喪失 我們看到索尼後來的戰略即是開始擁抱互聯網,玩轉生態。 比如,索尼在2010年與穀歌合作推出索尼互聯網電視,但索尼互聯網電視是以穀歌Android操作系統為基礎,通過互聯網傳輸電視節目只是Google TV的戰略之一,谷歌做的是開放平台,即能加入Google TV戰略的合作廠商並非索尼一家。索尼互聯網電視因此而喪失了產品的差異性而被迫捲入價格消耗戰當中。而索尼的3D電視呢,3D技術當時早已存在,索尼也喪失了人無我有的優勢。 另外,在電視領域,LG等韓國廠商的實力卻在不斷增強,推出的3D平板電視,液晶高清4K電視等產品都比索尼在電視領域方面的硬件產品更為耀眼。而索尼偏離技術的軌道後,甚至認為「索尼應該賣掉電子業務,投入到由網絡內容搭建的娛樂事業中去。」當索尼不再以獨特的技術為公司的核心價值理念時,這也導致大量工程師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繼而紛紛離開索尼,致使索尼大量技術人員流失。 索尼的產品線佈局相當廣泛,索尼有超過1000種產品,涉及到手機、遊戲設備、電視機、攝像機、電腦、音樂播放器、電子書和玩具,電影工作室和音樂品牌等等,在索尼輝煌的時候,索尼生產的特玲瓏彩電、BRAVIA液晶電視等等無一不是由於其硬件上高性能與高品質所帶來的品牌溢價,它符合技術趨勢與發展規律,在綜合體驗上能夠超越同期產品,進而帶給了索尼輝煌。 值得注意的是,索尼自從開始放棄自身硬件優勢轉而投向軟硬件融合戰略的時候,索尼的產品線還在不斷延伸,但前面提到,其戰略決定了索尼不認可硬件價值,只是將硬件作為其商業模式中的一個終端,因此導致索尼後來鮮有產品具備驅動品牌上升的核心競爭力。 我們看到後來的索尼的產品,無論在索尼手機、3D電視,還是索尼互聯網電視等,由於其硬件技術上的差異性不明顯,附加值不明顯,逐漸淪為價格戰下的犧牲品,加之索尼軟硬件融合的部門內部產生主導權之爭,硬件與軟件融合過程也涉及到的諸多內容生態版權利益問題的糾葛,導致網絡內容生態遲遲未取得成效,消費者對索尼產品也並不買賬,軟硬件生態一體化戰略也無從談起。 而在手機領域,索尼從2012年到2014年推出許多4000元左右的新旗艦,包括z、z1、z2、z3等高端機以及索尼三防手機。索尼的三防手機似乎讓人們看到日企崇尚產品耐用性的思維慣性,但實則是索尼已喪失了對手機硬件技術發展趨勢的一種敏感嗅覺,加之在軟硬件各方面優勢與創新均不明顯,在高端市場其手機硬件供應鏈與技術優勢甚至不敵三星,索尼只得不斷調低價格與預期。 因此說到底,索尼在手機終端領域,由於被重生態輕技術的戰略思維誤導,而導致其本身的硬件優勢都已喪失,發展到後來便類似國產手機廠商,也捲入了曠日持久的同質化與價格戰之中。 索尼融合戰略失敗:軟硬件兩邊缺失高品質的產品生態價值、品牌溢價喪失 因此我們可以總結,索尼在軟硬件融合過程中的失敗在於輕視其原本擁有的硬件優勢,進而導致產品本身喪失了品牌溢價,索尼軟硬件融合若要做出成效的關鍵在於,需要融合過程中或者之前,軟件與硬件兩邊都需要做出高品質的產品,這樣才能確保生態的價值,但索尼卻讓兩頭落空。但要知道,只有領先的技術、產品與產業鏈上游的掌控力才能確保軟硬佈局的有效性與品牌溢價,進而可以進一步重塑商業模式。 我們看蘋果知道,蘋果是「系統+硬件+互聯網服務」的結合,iOS系統為核心的軟件生態是其關鍵資產,但前提是具備優質的硬件資產為支撐,蘋果去年的營收中,98%以上來自於硬件,另外,無論是之前的指紋解鎖,還是日前蘋果獲得的新專利,包括「跨設備分享位置信息」的專利授權以及在iPhone攝像頭方面的新專利:「三色分光攝像頭模塊」等都與硬件技術創新有關,而根據業內人士透露,在蘋果公司,硬件設計師薪酬與地位都要高於軟件,而恰恰是高品質的硬件與獨到領先技術才確保了產品的品牌溢價與軟硬件一體化生態的價值。 我們看國內樂視與小米,它們的硬件產品線也在不斷的擴展邊界。比如樂視的內容業務包括視頻、音樂、影視等,盈利也是依賴內容。樂視的硬件業務包括電視、盒子及手機、汽車、OTT盒子等電子配件產品,樂視、小米的生態戰略與當初的索尼軟硬件融合戰略也有著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而小米目前的軟件生態戰略之所以遲遲看不到盈利的苗頭,在於其廣泛的硬件佈局並不能賦予其高品牌溢價,只能陷入價格戰。前面提到,索尼在軟硬件融合過程中最終失敗也在於此。 上游產業鏈與技術缺失掌控力,繞過產品本身佈局的生態將成空中樓閣 國產手機廠商更多是偏向於走捷徑,繞過技術與產品本身的競爭力再佈局一個所謂的「軟件或內容生態」,但國產手機又缺乏做生態的兩大基石:硬件垂直一體化供應鏈的掌控力和操作系統,這些上游層面的掌控力依然在蘋果、谷歌與三星的手裡。於是,國產廠商只能通過構想一個商業模式來圈用戶,手機硬件則由供應鏈上數十家甚至數百家廠商提供各種零部件,手機產品又是方案廠商與優化廠商來組裝,手機廠商就在外觀設計、Android定製系統優化方面做文章。 而在上游供應鏈、操作系統、技術優勢等均是空白的情況下,秉承索尼當初認為「硬件是連接網絡的終端,更有價值的是網絡業務與構築網絡業務的商業模式」類似的觀點,必然會陷入永無止境的價格戰之中,而且,隨著用戶品牌意識提升,價格戰越來越難以奏效。 做手機首先必須是圍繞硬件本身做創新設計,繼而以此為核心規劃生態佈局,而不是直接跳過產品本身做生態。我們可以很清晰的感受到蘋果之所以暢銷全球,在於其品牌與產品本身讓消費者自我感覺價值被提升,這與產品品質、價值以及傳遞的品牌信息息息相關,而生態也是在產品品質與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上的佈局,對其品牌溢價有錦上添花的作用。而如果在獨特技術基礎上的硬件品牌與操作系統等產業鏈上游均不佔主導地位的前提下,所謂的生態只是空中樓閣,顛覆當然也無從談起。 索尼曾經憑藉硬件創新技術做出了許多高品質、擁有獨特技術、設計優勢的產品而傲視全球,被稱之為技術的索尼,但索尼試圖搭上互聯網的便車,構建軟硬件融合模式,輕視硬件與產品本身的價值,導致索尼繼walkman、特麗瓏彩電等產品之後,再無讓世人驚豔的產品問世,這導致索尼最終步入平庸,繼而衰敗。曾經被喬布斯認為「神一樣公司」在今天卻在不斷墜落,其內在深層緣由值得國內的偽「生態型」廠商們好好反思。 ============================================================ 心得:單論在行動裝置市場這一塊,SONY的的確確是死在蘋果手上,擁有一堆數位內容,卻不會有效整合. 被蘋果先一步打造出蓬勃的APP STORE生態圈.別忘了SONY自己還有音樂公司跟影業咧...這些蘋果可都沒有喔. 加上軟體這一環實在太弱,一堆產品難用至極的軟體介面 根本比不過軟硬兼施的蘋果,而SONY的唯一優勢:工業設計 作工龜毛也敗給蘋果了,看看現在SONY精美的託人代工品質 SONY昔日3C王者的輝煌何時再現... ![]() 此文章於 2015-04-20 02:38 PM 被 哆啦B夢 編輯.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May 2005
文章: 186
|
我覺的有件事就是很重要的~SONY太秋了 有陣子自以為是天龍人的帝王
|
||
|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Sep 2001 您的住址: 高雄
文章: 2,172
|
SONY 介面很難用?
能不能舉個例子來看看,是指手機嗎? 三年以前的手機是真的不太好用 但是從 Z1 開始之後的手機介面都很好用了阿
__________________
「原本我以為從三島由紀夫以後,日本再也沒有天才,但這個叫YOSHIKI的男人和他的音樂打破了我原本所抱持的觀念。」 By XJAPAN YOSHIKI 時代
|
|
|
|
New Member
加入日期: Feb 2015
文章: 4
|
最近買了一隻sony的64G隨身碟
http://www.tkec.com.tw/pt.aspx?pid=145456 真的有深刻體會 賣得比別人貴. 保固比別人短就算了 一拆開簡直傻眼.塑膠的質感非常粗糙 整隻隨身碟兩旁不僅有明顯的分模線 還利到快割傷人 以往伸縮式的設計.也變成了古老的拆蓋式 最扯的是 以前sony隨身碟亮燈還蠻好看的 http://laplandltd.com/pic/50587fb49d94c.jpg 這次新出來的64G 竟然完全沒有指示燈! 之前七八年來都是使用sony隨身碟的我. 真是完全不敢置信 ![]() |
|
|
|
Power Member
![]() ![]() 加入日期: Dec 2002
文章: 502
|
中國的文章還是會讓我反胃耶…沒辦法讀完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Jul 2002
文章: 289
|
不就是大頭症,以為能引領一切,殊不知美國才是主宰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Jun 2010 您的住址: 台灣
文章: 109
|
APPLE 不知道以後會不會也步上 sony 的後塵,太秋~~
|
|
|
|
Silent Member
加入日期: Jul 2001 您的住址: 桃園
文章: 0
|
引用:
請去看看剛剛吃棒棒糖的Z3吧,真他媽的有才啊 從桌面到電話簿找一個朋友的電話步驟是 按下電話=>右上角的通訊錄=>再按一次右上角的搜尋icon然後才會跳出其他加手機都直接出現在第一頁就會有的搜尋列... 接著是Chrome,居然把每個分頁當成獨立一個APP來切換.... SONY寫UI的人是有多遠離人群啊...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Feb 2004 您的住址: 台北
文章: 4,273
|
重點應該只是技術被別人追上來而已吧
以前會大賣也是因為它們家的技術跟品質領先別人一截 技術不如人就只能開始跟別家拼價格了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Feb 2004 您的住址: 五指山下
文章: 1,073
|
手機的話因為Android陣營的關係,基本上都拼硬體跟UI
UI這東西大多有版權,所以不可能集合各家優點~除非你透過刷機 UI也是你習慣了,再怎麼難用也會變成尚可XD 電視市場也是被大陸廠牌給侵蝕,SONY若要綁住消費者~那就要所有產品來做整合 遊戲市場也不用提了,市場型態改變~也不能向以往那樣的大賣 筆電更慘,VIAO賣了~筆電市場也整個下滑.平板起來也是爽到蘋果而已 說老實話,我不知道SONY還剩下什麼產品 不過最近的SONY MP4 ZX2還蠻有看頭的~
__________________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