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瀏覽投票結果: 你覺得這位至高無上親王是怎麼死的呢? | |||
我知道 是戰死的 |
![]() ![]() ![]() |
1 | 16.67% |
我知道 是病死的 |
![]() ![]() ![]() |
0 | 0% |
不知道,沒興趣 |
![]() ![]() ![]() |
3 | 50.00% |
不知道,但有興趣,想多瞭解 |
![]() ![]() ![]() |
2 | 33.33% |
投票者: 6. 您不可以參加此投票 |
![]() |
|
主題工具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r 2012
文章: 0
|
大家覺得當年 日本親王 白北川宮能久親王 是戰死的還是病死的呢?
這親王可是在日本皇室中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阿
不料竟命絕異鄉 日本人也覺得很沒面子 還找了台南佳里當地的居民稍稍 "發洩" 了一下怒氣 不過日本那邊當然是說 是病死的..... 但太多民間傳言 他是被義士殺死的.. 不過這件事情已經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了(1895年) 現在應該沒有當年經歷過的人做見證了 -------------------------------------------------- http://www.naes.tn.edu.tw/~tust/old...%281%29-2-5.htm ![]() (五)日本親王之死與蕭壟走番仔反 日軍為佔領台南府城所派遣的南進軍,兵分三路包抄。 陸路由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的近衛師團,自一八九五年五月二十九日從澳底登陸後,師團及支部隊在短短五個月,經歷大大小小戰事達七、八十回合,由北向南掃蕩征服,終在十月二十二日進入台南府城。在台南縣的路線重點有鹽水、鐵線橋、後壁安溪寮、茄冬腳、番仔口、灣裡、店仔口、古旗後、番社、六甲、麻豆、看西、新市、松仔林、大目降……等。 海路則再分為二線: 由中將男爵乃木希典所率領的第二師團登陸枋寮,海、陸兩軍一起攻擊鳳山及打狗。 少將貞愛親王的混成第四旅團,則由布袋口登陸,從嘉義的布袋、義竹、東石,往台南縣北門鄉的新圍仔、雙春推進,除與駐守鹽水港汛、新營等處的近衛師團相呼應外,又渡過急水溪佔領蚵寮、竹篙山、紅茄萣、北桄榔庄、宅仔港……等等。其中第五聯隊長佐佐木大佐又派遣渡邊少佐帶領部隊涉水渡過北門鄉蘆竹溝,經將軍鄉的苓仔寮、漚汪,進入蕭壟(台南縣佳里鎮),然後往台南府城前進,佐佐木大佐的部隊則經由學甲中洲,進入蕭壟。 蕭壟就是現在台南縣的佳里鎮,昔日這兒是西拉雅平埔族四社之一。佳里鎮的開拓歷史非常悠久,從荷蘭人據台開始,就有關於本地的歷史記載。 鄭成功開台後,當時有鎮兵林可棟者,占地於蕭壟社小溪附近,定居於現在佳里鎮東市場,自此爾後,先民來墾者日眾,聚集在此小溪營商者漸多,遂形成漢番雜居之觀,先民所建的聚落謂之「蕭壟街」,蕭壟社的平埔族則散居其附近,由此證之,蕭壟的開發相當的早,以前這兒曾是鄰近各部落經濟、交通中心,現在蕭壟已易名為佳里鎮,但它依然是台南縣北門區文化、經濟、交通中樞。 自從日軍佔領台灣後,謠言蜚語滿天飛,這時又從澎湖傳來一消息:「日軍一登陸澎湖,軍紀散亂,動不動就要求婦女給予方便,夜間恣意出入民家閨房,如有拒絕者,即以銃劍殺害,其不法行為實令人痛恨不已。」 日軍近衛師團、混成第四旅團,雙雙進入台南縣往台南府城前進時,台南縣諸多義士如林崑岡、沈芳徽、陳聯發、柯文祥、郭黃池、徐驤、賴安邦等組織抗日義勇軍阻止日軍的前進外,其他老幼婦孺紛紛�**蛂A以防不測。這一種逃避日軍追殺,老一輩的稱為「走番仔反」。「走番仔反」不限定在蕭壟地區,但底下要敘述的則以蕭壟的「走番仔反」為主題。 在還沒敘述到本主題前,先讓我們來看看當年蕭壟地區的民宅及地理狀況。 蕭壟經過荷蘭人和明鄭時期的開發,清代的經營,加上土質肥沃、海陸交通便捷,因此不管是經濟、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比鄰近各部落來得發達。生活富裕免不了會引起旁人忌妒眼紅。據傳當時治安惡劣,盜賊猖狂,蕭壟居民的生活起居受干擾,財物公然被搶,連婦女也被擄走。為保全自家生命財產,蕭壟的居民竟然想出獨特的妙招: 在自家周圍種滿茂盛的「刺竹」和「林投」,田裡則廣植甘蔗,並仿古代「護城河」,開鑿層層深溝為「宅溝」,住宅就建在裡頭,非常隱密,有時連隔壁鄰居都摸不邊,何況是陌生的外地人。這種為防範盜賊而架設、種植的植物或人工溝渠,自然而然成為昔日蕭壟地區的特殊景觀。 日軍部隊往南推進攻佔台南府城,我義軍英勇抗拒,日軍為殲滅他們心目中的賊徒,展開無數次的戰鬥,也為了斷絕義軍的後路,沿途焚燒民宅,屠殺善良百姓,加上謠言四起,因此各村落的居民扶老攜幼離鄉背井的往他們認為較安全的地方躲藏。由於蕭壟地理環境特殊,又有宅溝、刺竹、林投為掩護,自然就為「走番仔反」躲藏的好地點。 蕭壟是當年貞愛親王部隊經過的地點之一,但在這裡竟發生了一場悲慘的「蕭壟」大屠殺,宅溝變成「天然大屠場」,死傷人數無法估計。造成這場「大屠殺」的緣由為何,眾說紛云,幾乎都把「親王」的「死」扯在一起,親王被殺,產生報復的連鎖反應,將怨恨轉投射到台灣居民的身上,事件一發生,首當其衝,正好是蕭壟,因日軍的部隊剛好從這兒經過。 「死」,指親王被我抗日義軍用「刈格」(鐮刀的一種),將頭臚割走。 那位「親王」被殺?這可是一大謎團,有說是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有人說是貞愛親王。 流傳在蕭壟地區的故事是這樣: 貞愛親王的部隊進入蕭壟時,有位名叫楊品的義士,藏匿在二王宅隘門附近的林投林內,當貞愛親王騎著馬匹帶頭由此經過,楊義士適時拿出一把用長竹竿配上鎌刀的武器,將貞愛親王的頭臚割掉,轉頭就跑。日軍見親王被殺,因而大開殺戒濫殺我無辜百姓。楊品,他曾經在嘉義朴子擔任官府要職,專門取締不良份子,人稱官府品,具有先斬後奏的大權。也有人傳說,不是楊品,應是佳里鎮下部某位林姓義士,由於怕被誅連九族,惹來殺身之禍,此位割取親王頭臚,釀成「蕭壟大屠殺」的大英雄真實身分和「親王」的死,同樣是一團謎。 但據來自日本文獻得知:貞愛親王在明治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還擔任步一旅的團長,四十年獲派到英國做答禮大使,大正十二年過世,年六十六歲。如果此文獻正確,那貞愛在蕭壟被義士殺害的傳說,就該重新評估了! 不是貞愛親王,那會不會是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絕對不會死在蕭壟,理由之一,能久親王的近衛師團的行軍路線根本沒經過蕭壟;理由之二,能久親王遭義士暗殺的傳聞,不只出現在台南縣,其他縣市也出現好幾種版本。如果能久親王果真被義士所殺,最讓史學家及一般民眾相信的的地點應是嘉義義竹。 【傳說之一】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部隊行軍到嘉義義竹鄉一帶時,相傳台南縣鹽水鎮岸內出了一位好漢,以竹竿上頭綁上鐮刀當武器,偽裝埋伏於林投樹內,等待多日後,當南征軍通過密林時,擊殺騎白馬的最高統帥,將親王的頭顱割下後,此位義士,從容逃離現場,等消息一傳開時,剛好貞愛親王的部隊經過蕭壟,日軍為了報復,才展開一場慘絕人寰的蕭壟大屠殺。 【傳說之二】 台中縣大肚山下的居民迄今仍相信,能久親王是死於彰化八卦山一役。當年日本南進軍在攻佔大甲後,由能久親王親自督陣在大肚山南邊紮營。有一天,親王在營外散步,一顆由八卦山的台灣義勇軍射來的大砲掠空而來,在日營附近爆炸,把能久嚇得踉蹌倒地,從此一病不起,隨著南進軍的日軍到台南後,便告死亡。日人為了紀念他,便在他「罹難」之處,建立一座神社,並立一座刻有「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樣」的石碑。 【傳說三】 台南縣善化地區也有一則傳說,能久親王的部隊於一八九五年十月廿八日下午四時左右到曾文溪北岸,傍晚抵善化北茄菝西約八百公尺處的林投巷內遭抗日英雄龍敲、曾老晏、林惡沙用砲仔銃射殺,能久親王所騎的白馬當場倒斃,親王重傷,被士兵扛往灣裡街(台南縣善化鎮中山路)慶安宮西側的林匏藥店內療傷,隔夜運往台南,事後不治死亡。 【傳說四】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部隊一路南下,當部隊行經嘉義大林與民雄間,被伺機埋伏於林投樹下的簡姓義士,以一枝單子銃狙擊而死,簡姓義士趁混亂中逃離。聽說這位簡姓義士向日軍行刺時,為能一槍命中親王,乃將槍口瞄準軍裝比較華麗,且帽冠上比較多毛的軍官射擊,當場簡氏並不知道他所擊中的剛好就是親王。 【日本官方公佈的資料】 能久親王的近衛師團於一八九五年五月廿九日於澳底登陸,再自台北一路南下,十月九日攻陷嘉義,休息八天後,同月十八日繼續南攻,但他在離開嘉義時已罹患瘧疾,十月廿八日死於台南,翌日靈柩以輪船西京丸由安平港運回日本,十一月四日上午抵達橫須賀港,十一月五日在東京發佈死訊。 另一份也是來日本的《南國征討史》則云:親王因病重,連人帶寢送回東京醫治,不幸於十一月五日在官邸去世,得年四十七歲。 事後,日本政府將能久親王在台南駐地點——富紳吳汝祥宅第改建為「台南神社」,奉祀這位病死異鄉的皇族。 還有好多好多有關能久親王被我抗日義士狙擊死亡的傳說,那一則傳說正確,連省文獻會都無法下定言,除非日方公佈真相,不然它永遠是一團「謎」。 戰爭期間,本就所謂的「心理戰」,也有許許多多莫須有的謠言,尤其在資訊不發達的昔日更甚。「親王」之死可能在「寄錢會減,寄話會加」的人類添油加醋的渲染下,搬上戰場,點燃「蕭壟大屠殺」慘劇的導火線。 日方對能久親王的死,診斷為「瘧疾」作祟,此說法並無不可,一八九五年八月,能久親王的近衛師團來到彰化,正好碰到彰化地區瘧疾風暴,在喜安幸夫著的《台灣抗日秘史》記載: 「一個師團野戰醫院本只能收留二百名左右,現擠進醫院患者已達一千多名,被指定用來收容病的民房,亦擠得水洩不通,連大門也塞滿疾患在呻吟、訴苦,被人遺棄者到處可以見到,實令人鼻酸。過了一個月,進入九月下旬,整個師團將兵健康者竟未到五分之一,死於瘧疾者多達四千六百四十二名,收容在醫院的有二萬六千九百九十四名,兵力一下子便大為削弱。」 日本官方的《攻台戰紀》也有一則這樣的記載,記載時間應為十月十一日左右: 「近衛師團方面軍伕病者達到十分之四,各縱列的搬運能力大減,加上從地方徵集的物質,也僅能勉強維持給養。」 能久親王的部隊遭受瘧疾侵襲,是有根據的,兵士罹患瘧疾,難道親王就不會得到瘧疾嗎?《攻台戰紀》在十月中旬的記錄,又與能久親王罹患瘧疾的時間接近,也為日方公佈親王得瘧疾死亡的消息,增添幾分真實證據。 不管如何,「蕭壟大屠殺」就在親王被襲擊、被殺、罹患瘧疾……等事實或耳語傳播下搬上歷史舞台,是「衰」?或是「命運的安排」? 「親王的死」待求證,但「蕭壟大屠殺」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以日本隨軍記者所撰寫發表在《風俗畫報》的《台灣征討圖繪》而編著的《攻台見聞》有一則「蕭壟之戰」的記錄: 「渡邊少佐和佐佐木大佐的前衛及本隊於十月二十日上午七時自宿營地出發,往台南發動總攻擊,行進約三小時左右,抵達距離蕭壟二千公尺的地方,就遭受我方埋伏在蕭壟北方小山丘抗日義勇軍攻擊,日方即命其中一小隊抵抗,其餘部隊繼續前進。進入蕭壟村後,前兵忽然受到猛烈射擊。先前派往小山丘的一小隊燒燬其所經過的村落,與前兵會合。……最前面的小隊則遭到四面包圍,有三人死亡,三人受傷。 前衛司令官要求本隊指揮官調動本隊中的一個中隊支援,自已則率領其餘部隊往左側,於是戰鬥分成二、三處。 村落戰的困難實不下於野戰,蕭壟附近全是甘蔗園,且竹叢茂生,其間小路左縈右繞,難以辨認。村子周圍有寬近四公尺,深遠丈餘的水溝(宅溝),水溝內外有三重竹柵(刺竹和林投),是易守難攻之地。 ……雖然由於竹林茂盛,無法確認敵軍(我方義勇軍)陣地所在,但砲擊還是有幾分成效。加藤中隊繞到敵軍右側背,破壞竹柵,越過水溝前進,第一陣地的敵兵退往第二陣地,做殊死決戰。中山、工藤二中隊前往支援加藤中隊,在急速射擊後,上刺刀衝鋒。小友中隊此時繞到敵兵左側,左右合擊,無堅不摧。此日殺敵至少千餘人,我方(日方)當場死亡十二名,受傷二十九名。戰事結束,已經是日暮時分,前進至一千公尺遠處露營。」 從上段日方自已的記錄報導,可瞭解我方慘遭殺害的人數,據耆老的回憶: 「逃難民眾集體躲在宅溝內,沒想到,由於小孩的哭聲,或因不小心砍斬橫在馬路的竹林被日軍發現,機關槍往宅溝橫掃,一時哀鴻遍野,慘不忍睹。」 「事後,庄民前來收屍,整整裝十八輛牛車之多,由於死亡人數太多,連棺木都一棺難求。」 「一八九五年農曆九月三日,進入蕭壟的日軍,聽到親王被我義士殺害的消息,隨即展開一場腥風血海的大屠殺,不論老幼婦孺,見活就殺,殺死再刺,無一倖免,並放火燒掉路過的民房,其瘋狂慘暴之狀,令人膽裂心寒。」 「以前蕭壟地區,每逢農曆九月三日,家家戶戶都在祭拜因『走番仔反』而犧牲的祖先,據老一輩的說,當年被日軍殺害的義軍及民眾多達二、三千人,所以有人直謂蕭壟為『消人』。」 中將能久親王和少將貞愛親王,分別由陸、海進入台南縣後,與我抗日義勇軍發生多次戰爭,譬如杜仔頭庄事件、竹篙山事件、鐵線橋事件、蚵寮事件……,縱然戰事激烈,纏鬥好幾日夜,這些事件我方犧牲的義軍、民眾總數,搞不好都不比上蕭壟事件一天死亡的人數,為何日軍對蕭壟地區會如此殘暴,是否受到某種剌激,或「親王」真的被我義士襲擊得手,實是歷史學者該好好考據思索的課題! ------------------------------------------------------------ 陳唐山當南縣長時,南縣文化局有出過一本書 也有對這件事情研究了一番 算是很不錯的史料參考 ![]() 臺灣抗日秘辛-蕭壠走番仔反 http://culture.tncg.gov.tw/gift/prodetail.php?id=314 南瀛文化叢書75 台南縣文化局編印 台灣抗日祕辛 ◎曾旺萊 蕭壠走番仔反 序言 一百年來,台灣民間一直流傳著台灣史上最悲慘的抗日「走番仔反」故事,及口傳日本明治天皇宮廷親王,被抗日義士殺死經過。這部由先人的拋頭顱灑熱血,與足可震驚日本的最慘痛抗日戰史,仍然隱瞞民間尚未成為史實,僅靠老一輩代代口述而已,令人扼腕嘆惜。 「走番仔反」的故事說著,公元一八九五年農曆九月三日,日本明治天皇派來接收台灣的親王,在途經現今佳里(原地民蕭壠)被我義士殺死,遂引起日軍獸性大發,將數千義士與逃難到該地成萬群眾,不分男女老幼大屠殺,造成血流成渠,使得蕭壠變成陰森森,瘟疫流行,地方一片死寂久久無法復元。乃請神明平靖並建廟祭祀英靈及無辜亡魂,始恢復往日的安寧。 如今事隔一百多年,日本早已結束統治台灣殖民地,但皇宮人員為了祭祀皇族的明治神宮裡,獨缺來台作戰的親王寶劍等遺物而著急,並認定尚流落在台灣民間,於是四度來台以不惜重金想要尋回,日本人的此舉,再度勾起台灣民間對悲慘「走番仔反」往事的回憶,以及更相信親王是被抗日義士殺死無疑。 筆者世居台南縣佳里鎮,也是發生慘烈「走番仔反」的地方,自幼小就經常聽到,心裡還在害怕的雙親、長老者所言先人如何扶老攜幼潛入大溝逃難,仍遭日軍屠殺的「走番仔反」悲慘故事,及親王被義士如何殺死的傳聞,聽得心靈上百感交集。 百年前島民叫日軍為番仔,為逃避日軍登陸追殺,嘉、雲、南地方的百姓紛紛向佳里的蕭壠逃避,而為保衛鄉土的各地義勇軍也移師蕭壠集中火力勇抗日軍,遂造成一場激烈浴血戰與大屠殺。為形容這壯烈悲情,一百年前的先人就以「走番仔反」稱呼。這短短四個字,真是字字血淚,道盡了先人抗日的辛酸史及悲慘遭遇。 日本人視為無上尊貴的宮廷親王,被明治派來征討日義勇軍,結果這二名皇宮親王,都一直被台灣民間認為死在義士的刀下。親王果真被殖民地的百姓殺死,本是足可驚動全日本的頭條新聞。唯當時治台的總督對島民十分嚴苛,攝於日本軍、警的耀武揚威都不敢公開聲張討論,只在民間暗中口傳而已。如今時代完全不同,刺殺親王的勇士,已有好多人指名道姓。可惜,十分紛歧,使得親王的死因真相,成為極待解開的一大謎題。 記得日本殖民地時期,為了哄騙哭鬧不停的小孩,大人們都以「番仔來啦」加以恫嚇,結果都會收到效果。前輩含淚回憶,為避免遭日軍連大人們也集體屠殺,才將哭鬧的小孩活生生在大溝內加以掐死。「走番仔反」與「番仔來啦」哄騙哭鬧小孩的沉重聲音,迴盪耳際永遠難以忘懷。所以從事聯合報新聞採訪工作三十餘年中,特別注意這血淚交織的地方故事,並曾經訪問實際參加抗日的高齡一百歲義士,又親眼目睹從深溝起出的骨骸等,均都烙印在心底。 昔日發生多處慘烈抗日事件,如霧社、噍吧哖等抗日事蹟,都已陸續見諸於文章,唯獨哀鴻遍野、血流成渠,足可震驚全日本的親王死因及「走番仔反」可歌可泣事蹟,尚未正式問世,實屬一大憾事。唯恐歷經百年再任其文沉、事沉,終致永遠被埋沒無法見諸於世,實難以向犧牲生命的先人交代而寢食難安。 因此花費長期時間和心力訪問長輩,整理搜集相關傳聞、相片,與摘用一些文獻史料而編著本書,盼望所尋獲的蛛絲馬跡,對有興趣者可提供進一步研究史實的參考。本書如有助解開歷史真相,同時若能引起我政府重視,參考日本官方攻陷台南城後,舉行隆重的日軍陣亡「慰靈祭」,設法舉辦一次為保鄉衛土犧牲生命的全台抗日義士英靈,與無辜遭日軍殘殺的同胞亡魂公祭大典,則幸甚之至。 畢竟修史難,何況民間流傳的故事,在老成凋謝稽古不易情況下,難免有疏漏末竟全美之處,或文獻、史料等所舉時間、地點,難免有不相同之處,敬請賢達鑒諒和不吝賜教。書中如有月日未加註年份均屬公元一八九五年。 本書在遍訪各地取材時,承蒙許多前輩人士,及國家圖書館、臺灣分館、台南市立圖書館熱心提供書籍、文獻、史料、圖片或詳述地方傳聞、事蹟來龍去脈,溫惠薰的協助整理文稿,並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灣省政府文化處、臺南縣立文化中心支持出版,隆情雅誼,謹此表示感謝。 -------------------------------- 其它: 佳里鎮 http://zh-tw.facebook.com/pages/%E4...193292680686486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