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 Member
|
四.世界盃歷史.....
1930的世界盃籌辦過程可說是一波三折。先有歐洲的經濟危機、職業足球與業餘足球的爭議及交通問題等等。結果,美洲國家差不多全部也有參加,而歐洲只有四個國家願意派隊。
決賽是主隊烏拉圭對鄰國阿根廷——「柏拉特河戰役」(Battle of River Plate)——超過一萬五千阿根廷人橫過柏拉特河到烏拉圭去等待賽果。結果,表演不及阿根廷的烏拉圭勝出,出奇地並沒有暴亂發生。另一個意外是美國竟然能夠進入四強。
1934 年,墨索里尼統治的意大利舉辦世界盃,這個獨裁者當然不會放棄政策宣傳的機會。同時,上屆主辦國兼冠軍烏拉圭不甘歐洲隊上屆的冷淡杯葛了這次比賽。
1938 年,法國世界盃正值二次大戰前夕,希特拉的納粹德國並沒有大作為,反而是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唯一坐飛機到來的球隊) 贏得冠軍,並可保留雷米金盃...
世界盃結束後大戰便爆發了,意大利的國際足協副主席巴拉斯 (Dr. Otorino Barassi) 將金盃保管在自己的家中,戰後又再拿出來給予勝出的國家。
1950 年,主辦國巴西在里約熱內盧興建了一個二十萬座位的球場,於是當年的世界盃決賽入場人數創下了世界紀錄。雖然有如此多擁躉支持,巴西仍然敗於烏拉圭腳下。此屆的大爆冷要算是美國一比零擊敗英格蘭了。
1954 年及 58 年的世界盃都是在歐洲舉行的。為免再揭起二次大戰時的傷口,54年的世界盃於是由中立國瑞士舉辦。可是,最後世界盃卻是由德國從受人擁戴的強隊匈牙利腳下奪得。之前幾場被踢傷的匈牙利球星終於被「體力化」的德國隊打敗。
1958 年瑞典的世界盃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當年只有十七歲的球王比利 (Pele),巴西在眾多的球星助陣下輕鬆贏得冠軍。
1962 年也是巴西的天下,他們的陣容差不多沒有變過,不過比利因傷所以只踢了一兩場。這屆的球證執法水準很成疑問,可是巴西也成功衛冕冠軍。
1966 年世界盃回到足球的發源地-英格蘭。這屆有不少令人難以忘懷的東西:葡萄牙的莫三比克球星尤西比奧 (Eusebio) 、北韓爆冷擊敗意大利等等,不過也不及決賽英格蘭加時的第一球難忘。直到九十年代,仍然有人研究那球究竟有否過白界。
1970 年墨西哥世界盃是首屆以彩色電視全球廣播的。該屆巴西隊以不敗的姿態贏得冠軍,並因成為三屆冠軍,可以永久保留雷米金盃 (Jules Rimet Cup)。
1974 年的世界盃,會令人想起全能足球 (Total football)。全能足球的荷蘭隊雖然在決賽一開始便憑一球十二碼領先,但最後仍是被西德以二比一擊敗。
1978 年的世界盃在軍事獨裁統治下的阿根廷舉行,又是一屆政治化的世界盃。球證都明顯地偏袒主隊阿根廷,於是他們捧走了當屆的世界盃。
1982 年冠軍意大利在首圈賽事三場也賽和卻幸運可晉身次圈,決賽他們面對的是一隊剛以互射十二碼戰勝法國、現已疲態畢露的西德,終以三比一取勝。
1986 年墨西哥的世界盃,阿根廷憑馬勒當拿贏得冠軍。相信大家也不會忘記那隻上帝之手。
1990 年的世界盃給人的印象可能是十二碼、十二碼和更多十二碼。首先是次圈的羅馬尼亞對愛爾蘭一場要以互射十二碼決勝負,英格蘭以兩球十二碼反勝喀麥隆,然後兩場準決賽又是要互射十二碼,決賽也是由一球十二碼決定勝負的。
1994 年的世界盃主辦國的決定明顯是一個商業上的決定。足球文化薄弱的美國在米路天奴域及入藉球員的幫助下表演不俗,非洲的尼日利亞可說是代替了以往巴西的角色令世界盃不再沉悶。可惜的是,比賽遷就歐洲的黃金時間而在正午攝氏四十多度的氣溫下作賽。
1998 年的世界盃由主辦國法國奪得,在決賽中他們在看低一線下以三比零戰勝足球王國巴西。但該屆最為人印象深刻的卻是英格蘭的中場球員碧咸以報復式向阿根廷球員所出犯規行為而領取紅牌。而是次世界盃決賽周亦首次改由32支隊伍角逐。
2002 年世界盃將首次由兩個國家主辦(日本及南韓)。當中荷蘭出奇地不能進入世界盃決賽周,而冠軍誰屬,且待六月。
__________________
[COLOR=sky blue]Nothing perfect lasts forever, except in our memories......[/COL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