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Ed.
Master Member
 
Ed.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Dec 2000
您的住址: 台北市
文章: 2,085
關於"Memphis Belle"的背景資料再補充幾項:
1."Screaming Eagle"中譯'嘯鷹勇士',星光出版社,這是一位B-17大隊長的回憶錄.
2."The First and the Last"中譯原為'自始至終',星光改成'鐵十字戰鷹',為德國空軍戰鬥機部隊司令Adolf Galland的回憶錄.
3.鄧伯川編"第二次世界大戰機",光華商場舊書攤爾而會出現.
4."全球防衛雜誌"56-57期有B-17的專文連載.
5.劉文孝兄的"中國之翼"出版社,有相關英日文進口書籍,位於北市西寧南路,獅子林大樓對面四樓;在此推薦阪本 明所編一系列二戰兵器圖解的書籍,不懂日文(如敝人)也可瞭解.
6."尖端科技"雜誌,曾有三四期連載姚開陽先生所撰評論戰爭電影的文章,有興趣的同好,可自行查閱篇目總目.又姚先生的"中國軍艦博物館"網站為目前中文軍事網站中設計水準與內容最豐富者,有興趣的同好 可透過各大搜尋引擎檢索進入.

另外,對於空戰電影有特別興趣的同好,在此推薦日本潮書房於1992年所編的日文"保存版/空戰映畫與錄影帶"Movie & Video of Air Combat"一書.簡介一百多部世界著名的空戰電影,與曾出現在電影中的戰機種類,以及特效製作原理,最重要的是整理一份自1913至1991年所有世界航空電影的年表,雖然是日文,至少片名是原文,故在協助考證上 幫助甚大.但在此年表中,中國的航空電影竟然只收錄張藝謀的"代號美洲豹\",為美中不足處.

其實美國陸航軍在歐陸的戰略轟炸主力並不只有B-17,另一型B-24 Liberator'解放者式'卻被遺忘,幾乎很少有電影是以此機為主體.B-24的生產數量共18188架,遠超過B-17的12731架,適用任務之多,服役戰場之廣,幾乎遍及當時所有戰場,也遠勝B-17.之所以被忽略,可能是因 為戰後留下數量太少所致,因為B-17結構較堅固,美國森林消防機隊中,至80年代尚有不少B-17現今尚有不少可飛;而B-24目前只剩一架原印度空軍使用者(現賣回美國民間),維持可飛狀態.試舉B-24機隊於1943 年8月1日轟炸羅馬尼亞境內普洛什特油田的任務為例:出動177架,能到達目標區163架,任務完成共損失54架!幾達1/3!一位曾指揮過空軍八大隊的老將軍感嘆:中國空軍八大隊B-24總數,也沒有這次損失的數目多 .另外昭和二十年5月31日那場將台灣總督府幾乎夷平的台北大轟炸,就是B-24所執行的.

To:ks34
對德國都市的破壞,英國皇家空軍的夜間轟炸且使用燃燒彈,較美軍來的大(可參考"Map of my human heart"'愛在我心深處'一片),英國是一開戰後,在日間轟炸行動蒙受損失後,改用對德國都市以燃燒彈無限制轟炸的策略(個人懷疑報復德國空軍對英轟炸是主要原因),當然美軍後來也放棄日間"精確"轟炸,一 起加入英軍無限制轟炸的行列.但顯然英軍投下的燃燒彈較多,連科隆,德勒斯登這種軍事價值不大的都市都難逃浩劫.

To:wtaing
"天若有情3烽火佳人"一片,該片導演杜琪峰之前曾請教過劉文孝兄,文孝兄事後透露:杜氏開拍隻動機是受到先前周潤發的鐵達時手錶****啟發,想要拍一部相似情境的電影,後來杜氏轉向大陸尋求支援,也就沒 再找劉兄(幸好沒受到拖累).就可知導演對考證的態度,後來杜氏去找山西民航學校協助,自然談不上符合時代背景的問題,看大陸自己拍的"大空戰"電視劇就可知其水準.
我不能理解的是,杜氏既然願遠赴美國拍攝B-25實機的畫面,為何只是起降的幾個鏡頭?中國空軍B-25大隊執行過的任務,如轟炸黃河鐵橋,轟炸陽朔等任務,都是很好的題材,既有可飛的B-25,若好好運用,應該可 拍出不亞於633 squadron或獨孤里橋之役的畫面.就戰爭文藝片言,更無法與漢諾瓦街(B-25也出現其中)或是我先前推薦的"愛在我心深處"相提並論.只能說不做好功課,拍不出好作品.
至於劉德華的服裝,若放在該片設定的二十七年,確實不妥.但連同B-25若改到三十二年以後,就可以接受.蓋中國空軍在接受美援物資以後也連帶仿效美國陸航軍的服制,你可以去找一些接受美援物資以後至撤 退來台前空軍飛行員的照片來看,可知我所言不虛;桃園的中正航空科學館在七十年開館時尚陳列空軍各時期的服飾,就有這一款,但該項目現已取消.此風氣不只空軍,蔣緯國主持裝甲兵司令部時,裝甲兵的制服 也是這一款;勝利後,許多陸軍將領也群起仿效戴美國陸航軍飛行員的軟式大盤帽(Memphis Belle機長所戴用者),連帶當時中學生的軍訓帽(先父四十一年高中紀念冊),也是軟式大盤帽.可見當時此風之盛.但那枚船型帽上的帽章則不之從何處冒出來,確信在空軍從未見過此章.

對於"筧橋英烈傳"之所以抱持如此負面的評語,實在是因為先前已有太多國外類似題材可做借鏡,也知道找日本人作空戰特效,但整體藝術水準仍無法提升,雖然在中美斷交時,我也受到此片影響,愈投考中正預 校.但鑽研航空史以後,細讀相關檔案,也親自接觸經歷其役的老教官們,了解實情,更益發認為這種落伍的神話塑造工作,身為史學界的一員並須加以檢視與批判;若非如此,面對今天另一波新的本土神話塑造,史 學人將以何種態度去面對與批判?
最可惡的,七十九,八十年潮書房在編世界航空電影年表時,曾託友人向中影公司索取相關資料,中影竟然要對方先出具公文再考慮是否提供!面對難得的宣傳機會,仍如此顢頇,無怪國片會走到今天這種局面.
另外,若閣下認為該片在時代意義而言是極為成功的話,建議去看日本戰時公開的"燃燒的大空",因為裡面的日軍飛行員都是極其優秀:隊友被擊落還可落下救援(單座的97式戰鬥機怎麼塞另一人?),飛行員空戰被 擊傷還能將戰機飛回(中國戰機則當場墜地),斷氣前不忘背頌軍人守則...等彰顯皇軍'英武'的畫面,對當時日本人而言,他的時代意義也是極為成功的.甚至,就日本電影史而言,這些日本戰時宣傳電影也是有其時代 意義,特效大師圓谷英二就是在這些片中磨練其特效,戰後才拍的出一堆嘎幾拉的怪獸電影.就閣下的時代意義理論在以上兩例也是說得通.

閣下認為當前的政治風氣將拍不出國產的空戰電影,敝人認為是國內的環境人才拍不出好的作品,在座各位若有印像,前幾年不是也有一部"想飛-傲空神鷹"成績如何呢?連嘉義四大隊21中隊的人都認為把他們醜化了 .但又不能像當年海軍把"海軍特遣隊"一燒了之,圖個清靜!
但話又說回來,目前世上可飛的P-40,B-25還有不少,連紐西蘭都有航空迷修復自西伯利亞荒原找到的I-15,I-16到可飛的狀態(目前世上僅有),可見若有好劇本及優秀的編導,再加上充足的資金,仍有可能拍出符合 史實的優良作品.
舊 2001-01-29, 10:23 AM #13
Ed.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