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jor Member
|
高畫質跟多聲道是相違背的理念, 如果製作者以品質為前提, 就會盡量少塞聲道進去. 電影用 Dolby Surround 448Kbps + DTS 5.1ch 1536Kbps, 一般影片用 LPCM 2ch 1536Kbps 都是很理想的搭配, 二區片較常採用這種手法.
早期 DVD5 (4.7GB) 容量不足採用 DD 可以體諒. 單面單層要塞進兩小時的電影蠻吃力的, 畫質普通 (VBR 4Mbps 以下) 音質頗遜 (常見到 Dolby Surrround 192Kbps 或 DD 5.1 384Kbps)
近年來 DVD9 (8.5GB) 技術已經相當成熟, 容量足足大了一倍還跳脫不出 DD 的框框. DVD-Video 規格上的極限流量是 10080Kbps (影像+聲音+字幕, 字幕所佔微乎其微), DVD9 以極限流量狂飆可以塞進兩小時, 更長的電影就降低平均流量收錄. 不過這僅止於理想, 沒有幾間廠商願意用這種瘋狂搞法. 大多數廠商總認為, 播起來不要太離譜就好, 能省則省 (容量越大, DLT 處理時間越長) 測測看市面上的電影 DVD, 除了少數極講究的片子, 很難得看到整體平均流量能過 8Mbps 的頂級製程. 都還沒盡全力有什麼資格談論 DTS 是否塞的下?
拿 RC1 神鬼戰士來說, 長達 160 分鐘的影片, 流量沒有辦法到頂. 但仔細觀察會發現, 影像以 1:2.35 Squeeze, FILM 24fps 收錄, 上下黑邊資訊亮少, 影像 VBR 6Mbps 左右壓的非常好. 將影像流量下降 768Kbps, 分一些給 DTS 就可以達成 DTS 5.1ch 1536Kbps, 頻率響應 24KHz 的完美目標. 畫質不會就因此減少到肉眼可辨的程度. 話說的不客氣點, 神鬼戰士居然還多收 DD 5.1 448Kbps 根本是多此一舉, 不如砍掉拿來給 DTS 用.
很多東西是事在人為. 能有追求頂級品質的決心, 不怕得不到好結果. 怕只怕廠商打著容量不足的旗幟, 掩飾技術力不足或是想圖方便的行徑.
電影也就算了, 我一直無法理解一般影片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廠商會用 DD 2ch (包括 Dolby Surround) 這種次級規格? LPCM 不用支付授權費, 又能夠得到與母帶完全相同的音質, 放著不用是頭殼壞去.
常看到有些 AV 玩家對 MP3 口誅筆伐, 一臉不屑的神情. 卻不知他們天天聽著跟 MP3 差沒多少的玩意, 那就是 DD. 算算看 5.1ch 448Kbps 各聲道能夠分配到多少, 再看看 subband MDCT 專家所建議的流量, 就會嚇出一身冷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