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jackei
Major Member
 

加入日期: Oct 2000
文章: 135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koffman
高傳真上的介紹也體會了,光看壓縮比是沒有意義的!同樣的音質輸出若壓縮率高,能節省空間,那不是好的壓縮法嗎?當然,DTS的好是公認的,但壓縮率低,其實應該是缺點才對!若壓縮率低是好的,那就不壓縮好了。事情不像表面那麼單純!

高壓縮比所代表的意義是演算法複雜, 造成失真的機會更大.

DTS 是用 ADPCM 壓縮, 任何 decoder 解出來的結果都相同, 差別只限於 DAC 下的功夫.

DD 是用 MDCT 壓縮, 最低轉換精確度是 16bit, 但只有透過 24bit 轉換的 decoder 有資格稱為 Group A decoder. 目前業界常用的 YAMAHA 晶片屬於高精確解碼. 此外, DD 解碼過程要 dithering (亂數灑雜訊補充高頻訊號), 不同 decoder 解出來的結果極少能夠完全相同.

DD 與 MP3 同屬 Subband MDCT 之流, 或許稍勝 MP2 跟 ATRAC, 但我認為 DD 還是差一點.

DD 2/0 從 192Kbps 到 448Kbps 頻率響應都只有 20KHz, 不同之處在於高頻耦合 (coupling) 的程度, 藕合的演算方式類似 MP3 的 Joint Stereo. 192Kbps 會低到 5KHz 都參與藕合, 448Kbps 則是少數難壓的段落會有 16KHz 以上的藕合. MP3 壓到 256Kbps 以上幾乎不會有這些限制.

DTS 其實也沒多神, 5.1ch 流量掉到 768Kbps 要跟 DD 5.1ch 448Kbps 拼就會有問題. 現在一堆一區片都是用這種沒水準的搞法 (雷恩大兵, 神鬼戰士這些名片也不能免俗), 只有二區片還堅守 1536Kbps 的崗位.

DD 5.1 448Kbps [1:10]: 頻響 20KHz, 有 coupling
DD 5.1 384Kbps [1:12]: 頻響 18KHz, 有 coupling (LD 跟沒水準的 DVD)
DTS 5.1 1536Kbps [1:3]: 頻響 24KHz, 無 coupling
DTS 5.1 768Kbps [1:6]: 頻響 19KHz, 無 coupling

現在 DVD-Audio 所採用的 MLP LPCM (PPCM) 光靠 huffman encoding 就可以達到近 1:2 的壓縮比, 完全無失真. DTS 再加上 ADPCM 提昇壓縮效率, DTS 1:3 的壓縮比的失真可說是微乎其微.

DTS 貴是因為它不是預設規格, 還要收錄額外的 DD 或 LPCM 多花成本. 論編解碼成本, DTS 演算法簡單 (Subband ADPCM) 元件反而容易設計. DD 編解碼品質跟 encoder/decoder 有很大的關係, 要有高檔配備才能充份發揮它的實力.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主流媒體, 現在只能祈禱過時的 DD 早死早投胎. 電影膠捲只能塞 320Kbps 也就算了, DVD DD 的 448Kbps 上限不知道是哪個天才規定的. DD 最高可以到 640Kbps, 放著不用被 DTS 打死活該.

LD/DVD 2ch 可以靠 LPCM, 5.1ch 可以靠 DTS, 將來 HD-DVD 起來之後 DVD-Video 應該會採用 MLP LPCM (PPCM), 連 DTS 都可以捨棄掉. 數位傳輸講求壓縮效率可以採用 AAC (日本 BS Digital 已經在用了), AAC 是 FIIS/Sony/Dolby/AT&T 的技術結晶, 5.1ch 只要 320Kbps 就可以跟 DD 5.1ch 448Kbps 相抗衡.
 
舊 2001-07-12, 11:23 AM #32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jackei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