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LDSKINGII
Major Member
 

加入日期: May 2021
文章: 237
用兩場戰役拉開與對手差距 台積電最神祕老臣是誰?
【陳良榕專欄】張忠謀說的「阿拉曼之役」,奠定台積電世界第一地位。 這場戰役的台積名將中,統御數萬研發大軍的羅唯仁,卻罕為人知。這位台積電最神祕的老臣是誰?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36946

張忠謀曾借用邱吉爾回憶錄的一段話,來描述台積過去20年的輝煌戰績,「在阿拉曼之前我們從未戰勝,在阿拉曼之後,我們從未戰敗。」

在他眼裡,台積2003年量產的0.13微米製程,如同二戰的阿拉曼戰役,該役之後的十多代製程,台積都遵循摩爾定律如期量產,而英特爾、三星、格羅方德都跌過不只一次大跤。

「不犯錯」的台積,就這樣成為世界第一。

這支不敗鐵軍,名將如雲。

我今天要介紹的,是剛在7月底退休的企業策略發展資深副總經理羅唯仁。他過去十幾年,與共同營運長米玉傑一起統御台積數萬研發大軍。

他做對關鍵技術抉擇


張忠謀之前接受我採訪時曾透露,他曾在2011年親自頒發台積電內部最高榮譽——「TSMC Medal of Honor」給羅唯仁,因為「勇於承擔,做出重要技術決策」。

也就是在28奈米製程的關鍵技術選擇——先閘極(Gate-first)與後閘極(Gate-last),當時對手格羅方德跟三星都選擇先閘極,台積電則用後閘極,受到不少質疑。結果台積電一舉成功量產,三星與格羅方德卻跌跌撞撞,讓台積迅速甩開對手,28奈米一役,因此成為台積近年最重大的勝利。

在台積老臣行列中,羅唯仁是最神祕的一個。其他如米玉傑、秦永沛,個性再怎麼低調,每年總有一、兩場公開演講或公開活動。只有羅唯仁從不露面。「他什麼都躲到後面,連論文都不掛名,」一位半導體大老說。

但《天下雜誌》9月出版的外文新書,由荷蘭記者執筆的艾司摩爾傳記《造光者》,罕見地記錄一段他的談話。

2020年底,新冠疫情爆發,讓全球陷入半導體斷鏈危機。艾司摩爾技術負責人布令克(Martin Van den Brink),接到一通憤怒的視訊電話,來自羅唯仁。他說:「布令克,我們需要提高生產力、更多機台、更大的產出,不然我們就完蛋了。」

這令我好奇,為什麼是研發負責人去要產能?首先,半導體的四大製程(業界稱為技術模組),微影、蝕刻、擴散、薄膜的技術開發,過去十多年來,都由羅唯仁總管。

此外,羅唯仁還有另外一個更重要的身分。決定採購方針的台積新設備選擇委員會(NTSC),由研發、營運、採購等各部門主管組成,羅唯仁長期擔任該委員會主委,在全球設備業威名遠播。

「廠商都很清楚,要跟台積做生意,你必需要過Wei-Jen這關,」一位台積老臣說,他並表示,羅唯仁在EUV技術的商業化,扮演「極度關鍵的角色」。

台積身為領導廠商,他要去「引導」廠商,開發出能讓台積持續縮小電晶體的全新生產工具,而且性能、效率還得滿足蘋果、高通等大客戶的產品需求。

羅唯仁團隊對艾司摩爾的要求,是EUV輸出功率要能達到250瓦,因為這樣才能達到機台每小時125片晶圓的生產速度,這是達到商業化量產的門檻。

「一開始艾司摩爾聽了可能昏倒,」該老臣說,因為好幾年時間,艾司摩爾的EUV輸出功率一直在40瓦停滯不進。與台積的目標落差太大,許多人都覺得沒希望了。

直到2014年9月某個晚上,終於出現技術突破,在台積研發總部的試驗線首度達到90瓦輸出功率。

現任艾司摩爾副總經理嚴濤南,當時是台積負責EUV的研發處長,他告訴我,興奮之餘,羅唯仁立即下令,每天用EUV生產500片晶圓,連續生產一個月,以驗證EUV有量產能力。

前述老臣解釋,這是羅唯仁的特色,在英特爾當過研發廠長的他,能同時以製造的角度去思考。「我想全世界半導體業有這樣能力的人,可能絕無僅有。」

將門之後,律己律人

台積部份高階主管,有個共同出身:國府高層子弟。

羅唯仁的父親最有實權,也就是黃埔軍校11期,曾任憲兵司令部司令、警務處長的羅揚鞭中將。

高壯的「羅伯伯」頗有軍人威嚴,家中勤務兵跑來跑去,讓同學印象深刻。

其實羅唯仁直到54歲才從美國回來,加入台積。挾著英特爾先進技術發展協理暨CTM廠廠長的顯赫資歷,直接出任營運副總經理。

但他對當時的台積經營團隊並不陌生。

張忠謀在自傳下冊揭露,政府創辦台積的起因之一,是80年代三家歸國學人創辦的IC公司,急需產能支援。

其中一家國善,廠長就是拿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物理博士,剛回台工作的的羅唯仁。

因此他早已認識曾繁城、王建光等台積初創團隊。蔡力行更是台大物理小他一屆的學弟,早就熟識。

因此,2005年蔡力行接任總執行長時,蔣尚義退休,羅唯仁便成為蔡力行倚賴的研發左右手。

事後回顧,這個人事變動其實造就了一個日後牽動台、中、韓半導體均勢的歷史事件。

蔣尚義曾經告訴我,他將研發職務交給兩個副總共管,稱為「two in a box」,一個是羅唯仁,另一個是與梁孟松有瑜亮情結的孫元成,而梁孟松歸輩分較高的羅唯仁管。

梁孟松眼見晉升副總無望,一度工作態度消極。結果他一趟出差回來,發現本來的資深處長辦公室被隔成4人共用,覺得被羞辱,因此負氣出走,現任職中芯共同執行長,成為讓台積最頭痛的「叛將」。到底是誰下令改裝梁孟松辦公室?

一位梁孟松的前同事、一位業界大老都認為,是他的直屬上司羅唯仁,「這像是他會做的事。」

我問一位他的舊部,羅唯仁真的如同傳說中的如此難相處?

他沉吟一下,沒正面回答,反而從羅唯仁的日常生活談起。

他多年來始終維持每天5點起床的規律作息,然後到公園散步半小時,6點多就進公司,開始一天的工作。

儘管位居高位,這位70多歲的資深科技人,依舊保持大量閱覽技術期刊、緊跟科學最前沿知識的的習慣。

「他是律己律人,」他的前部屬說,他的強大自我要求,讓屬下一直皮繃得很緊。「如果沒有像他這麼認真的話,兩三下就被修理到不行。」

延續英特爾管理風格

在2014年,台積為了衝刺十奈米研發,追趕英特爾,定出研發人員24小時三班輪值的「夜鷹計劃」。這個被媒體廣泛報導的做法,傳說就出自羅唯仁的手筆。

「羅唯仁太習慣這種勤能補拙的方式,」一位他的批評者說。但一位他的前同事則認為,羅唯仁是在張忠謀支持下,「幫老闆扮黑臉。」

台積的研發大將,出身企業文化迥異的美國各大廠。蔣尚義來自最尊重個人的惠普,孫元成、林本堅、米玉傑出身IBM,羅唯仁則出身最高壓、最嚴格,但企業文化也與台積最類似的英特爾。

他相當程度扮演幫台積上萬研發人員,鎖緊螺絲,讓他們融入台積文化的角色。只不過,這個「台積模式」,可能就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適應的。
—————————————————
羅唯仁很有名啊,哪有神秘?
     
      
舊 2025-09-01, 09:20 AM #37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LDSKINGII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