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tapewu
Se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Oct 2001
文章: 1,421
AI回復的!

AI正經回復樓主的問題,是失落20-25年,AI也無法解決人的問題

如果用學界與媒體常用的說法來對照,日本的「失落30年」是指從 1990 年泡沫經濟破裂後,長期低成長、通縮與薪資停滯的狀態。
台灣雖然沒有經歷同樣的泡沫崩盤,但不少研究認為,我們也進入了類似的長期停滯,只是時間軸與成因不同。

📊 學界與媒體的觀點
• 「失落 20 年」說
中研院多份報告指出,台灣近 20 年經濟成長趨緩、薪資實質停滯,並伴隨長期低利率與低匯率政策,導致資源過度集中在出口製造業,內需與服務業發展不足。
• 「從奇蹟到衰落的 20 年」
有研究回顧 2000 年後的產業與社會變化,認為國家推動經濟的能力下降,中小企業被壓縮,社會流動性降低,整體活力不如 1980–1990 年代。
• 更長期的停滯跡象
有評論認為,台灣的經濟「失落」端倪可能在 1990 年代末就出現,至今已超過 20 年,並且少子化、房價高漲、所得分配惡化等結構問題仍在累積。

🧩 為什麼感受特別強烈
• 薪資與物價落差:名目 GDP 與人均 GDP 成長,但實質薪資幾乎原地踏步,生活成本卻持續上升。
• 資產價格飆升:房價與租金漲幅遠高於 CPI 官方統計,造成世代間財富差距擴大。
• 人口結構惡化:生育率全球墊底,勞動人口比例下降,對長期經濟活力形成壓力。
• 產業集中:出口製造業(尤其半導體)表現亮眼,但內需與多元產業發展不足,抗風險能力有限。

💡 如果要用一句話回答「台灣是失落幾年」——
依中研院與多數經濟評論的定義,大約是**「失落 20 年」**左右,但若從薪資停滯與結構問題累積的時間來看,接近 25 年的說法也有人採用。

如果用最新的經濟預測來看,台灣短期內的確還在「低成長、結構問題未解」的狀態,但並不是完全沒有反彈契機。

📉 為什麼還可能延續停滯
• 外需波動大:上半年出口因 AI、高效能運算等需求提前拉貨而亮眼,但下半年動能恐減弱
• 民間消費疲軟:前五月零售業幾乎零成長,汽機車、服飾等銷售衰退
• 全球不確定性高:美國關稅政策、地緣政治、全球貿易壁壘都可能壓抑投資與消費
• 結構性問題未解:房價高漲、少子化、產業集中度過高,這些不是短期景氣循環能解決的

🌱 反彈的可能條件
• 科技投資延續:半導體與 AI 應用持續擴張,帶動資本支出與高附加價值出口
• 政策刺激:若政府能推動內需、改善薪資結構、加快產業轉型,可能帶來中期回升
• 國際環境改善:全球貿易緊張緩解、主要市場需求回溫,有助出口與投資回升
• 產業多元化:若能在綠能、生醫、數位服務等領域形成新成長曲線,對抗單一產業波動

🔮 預測數據
• 中研院預估 2025 年全年 GDP 成長率約 2.93%,第三季可能跌破 1%,第四季略回升
• 台灣經濟研究院則認為 2025 年呈現「前高後低」,全年約 3.02%
• 這代表短期內不太可能出現 V 型反轉,更可能是「低檔震盪 → 緩步回升」的走勢
__________________
舊 2025-08-20, 04:18 PM #44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tapewu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