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ior Member
|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81%BD%E9%9B%A3
引用:
電容災難
20世紀90年代,以紅寶石(Rubycon)為首的日本廠商開始研發一種新型、低內阻的水基電解電容。這種電容以70%的水填充,其具有價格低廉、效能優良等特點,尤其具備低ESR與高耐壓的特色。然而,水基電解液具有腐蝕性,導致電容無法長期穩定工作,這是水基電容研發早期的重大技術障礙。經過多年的技術攻關,日本學者鵜沢滋(Shigeru Uzawa)領導的研究團隊終於在90年代末成功研發出一種混合型抑制劑,解決了鋁電容氫化的難題。隨後於1998年,紅寶石公司推出了ZL和ZA兩個系列的新產品,其含水量為40%,工作溫度範圍可達 −40-105°C,這是水基電解電容首次得到生產運用。隨後的電解液中,水的比重提升到70%。其他製造商,如NCC、Nichicon與Elna也很快推出了自家的同類產品。
在此期間,一名研究員離開紅寶石,轉為另一中國公司工作,並複製了ZA和ZL系列電解液。而後,中國公司有幾名員工攜帶配方離開,並將其出售給許多位於台灣的電解電容廠商,[3][4]且售價比日本公司更為低廉。然而,這幾名管理人員手中的配方並不完整,缺失了對電容長期穩定工作至關重要的化學成分,導致電解液灌入鋁電容後不再穩定,會與鋁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氫氣。[5][6][7][8]這些電解電容隨後以「低阻抗」、「低ESR」、「高紋波電流」[需要解釋]、「耐壓100V」大規模進入消費電子市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