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一直對這個數據有點懷疑, 這樣說好了, 很多人看台灣稅制都是"單一數字."
綜所級距就是多少, 譬如20%.
公司營收多少, 一個%.
消費稅多少, 一個%.
但是! 我看的方法(或許錯誤)是: 公司盈餘*(1-稅)然後綜所後再乘以(1-稅)之類疊加.
譬如1*0.8*0.8=0.64 (實際上收入) 當然每個人情況不同, 這只是一個很粗糙的比喻.
=> 重點就是其實多層疊加被收走後, 實際上早就剩的不多, 而這是打工人帳上無法逃避的.
也之所以台灣很多聰明人其實沒什麼收入來過日子, 而只有高達3成? 我真的很懷疑.
眼下我還沒有任何模型或架構可以去支撐這個直覺/理論, 但... 或許有一天會發現.
PS. 有些人會說那是公司不是你OOXX之類的, 我說真的吃人頭路就是拿公司盈餘.
不然呢? 正確會計如何解, 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營運上, 拿什麼出來分給底下的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