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typh
心理學上有探討這種看小處卻忽略大處的現象,不單是在錢這種東西身上,並發明很多名詞。
華文系統區傳統上雖然沒有明示,但多是用講故事的方式來交待這一類的現象。
|
抗中保台 . 因小失大 . 揠苗助長 . 殺雞取卵 . 剖腹藏珠 . 削足適履 . 因噎廢食
打草驚蛇 . 見色忘友 . 賣主求榮 . 捨本逐末 . 顧此失彼 . 得不償失 . 舔中賣台
只見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天涯何處無芳草 . 何必單戀窩邊草&一枝花
為了一棵樹木而放棄整片森林(見樹不見林)
一朝被蛇咬 . 十年怕懶覺
文學方法上是
因果性成立(多在文字呈現之外) . 則
對比性消失 . 反成互相
襯托
如 ~ 因小<=產出=>失大 ; 因小<=相對=>失大 ; 因小<=襯托=>失大
因小與失大有3類以上關係 ....
這方法在小說戲劇詩歌電影行銷政治教育 ... 到處可見 . 是因比較心理的同異並有
"包青天"連續劇強烈傷害正當法治精神 . 也是因此 ~ 用在錯位處則灑狗血
引導仇恨遠多於教育正義 . 堆積不存在的記憶與情緒等待暢快發洩 = 爽片罷了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8B%97%E8%A1%80
歪曲事件真實的愛國電影社會新聞也一樣 . 可見多少或技法高低罷了
不如去看心靈G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