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cjan.
那一套字才是 標準楷書正體字。
現在是用 酷音+文泉驛。
|
如果身在臺灣社會體制內的環境,
民間流行次文化的場合先不管,
在稍微正式場合的電腦中文文書作業,
我個人會推薦以下大致這樣的字形檔使用順序:
優先推薦首選就是 標準楷書
中華民國教育部標準楷書
https://language.moe.gov.tw/001/Upl...0001/edukai.pdf
但教育部標準楷書有一個唯一的問題就是字數不太夠
一萬三千多字就現代社會而言,是有些不夠用了,
比大清帝國時代的康熙字典的四萬多字還要少,這是不合理的。
這時可以再去找
中華民國行政院數位發展部全字庫正楷體,來補足要用但缺少的漢字
https://data.gov.tw/dataset/5961
第二選項就是 宋體字形
中華民國教育部標準宋體UN
https://language.moe.gov.tw/001/Upl...0001/edusun.pdf
那個“UN”很重要,有了“UN”可以支援到兩萬字出頭。
但就現代社會而言,還是有些不太夠用,
這時可以再去找
中華民國行政院數位發展部全字庫正宋體,來補足要用但缺少的漢字
https://data.gov.tw/dataset/5961
然而,公家機關公告發行的這四套字形,依舊不是完美的存在,
只是至少先求有,而且是掛著官方的名義發行的,民眾在使用上有任何問題,
身為臺灣老百姓理論上可以投遞部長民意信箱去抱怨。
過去一個十年,我投遞的抱怨信沒有少過,我多次在雞蛋體挑出了骨頭(誇飾形容詞),
我還是可以在這四款字形內找出細節的資料編輯瑕疵,
政府機關是有改善,但「進度」真的「有夠慢」,
可以拖個三到四年,才終於改善了一個早在十年前就應該要改善完畢才對的向量圖繪製細節瑕疵,
只能說我一個人的聲量真的太小了。
中華民國’教育部在1998年有公告 標準楷書、標準宋體、標準方體(民間俗稱「黑體」),
的「點陣圖」「母稿」,之後依據「母稿」製作了「向量圖」格式的 標準楷書、標準宋體。
獨漏「標準方體」,沒有被製作成向量圖格式,我反映過了,被教育部敷衍了,
我一個市民的聲量太小了。
我非常推薦使用「官方字形」,因為使用上若有任何不合常理的狀況,
身為臺灣老百姓,有「明確的對象」可以抱怨!
一個非常細節的例子,國語注音符號+聲調符號全部列出攤開,
分別用這四款字形呈現,會發現有幾個符號例如「ㄖ」「ㄢ」「ㄤ」「ˇ」
的「相對」筆畫位置、角度、長短、有無相連,會「不一致、有筆畫差異」,
「常理而言」這四款字形的國語注音符號+聲調符號「應該要一致」。
我投遞部長信箱抱怨這個問題,官方回信內容落落長,但重點就一個詞彙「再議」!
這會讓我理解到,難怪「口徑一致」的中共國標碼(GB18030),
近十年可以在臺灣社會溫水煮青蛙點滴增加普及率的現在進行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