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nior Member
|
當然是對於美食的看法不同, 光這討論串就好幾種出發點.
我認為台灣或華人東南亞沿岸的高明之處, 就是用雜料+米飯/麵食做出很好吃的東西.
舉例一個比較特定店家的, 一品羊雜湯, 這當然不是C/P, 這間店挺貴的(以我的日常).
但羊雜湯材料運用以及最後味道的好壞(個人偏好)而言, 算是一個出類拔萃了.
還有一個如網友說情懷的例子, 那就是阿嬤的滷雞爪, 把廢料做得很美味, 甚至配飯都好.
那年代廟會並不是光請外面總普師, 幾天活動的下午, 是各家各戶煮點東西帶出來廣場吃.
阿嬤的滷雞爪就是當時所有人的零嘴.
===
現在很多餐廳也講求什麼原型食物, 走裝潢風, 大盤子裡面一點東西.
每個人各有所求, 我比較不喜歡這種地方: 吃需要太久時間, 東西太少.
=> 價格看時期, 現在其實沒甚麼餐點負擔不起, 只是何必?
的確如果用現代美食定義, 一些很傳統好味道邊角料弄出來的可能都上不了臺面.
人家是用整塊魚找出精華來做菜, 一些虱目魚店用"背鰭(廢料)"來做湯?
出發點就完全不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