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LeeMichael
New Member
 
LeeMichael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Jul 2022
文章: 2
我認同某些人士批評台灣人沒有美食文化(飲食文化四字可能中性點,但大家都用了就用吧)的論點。當然論點是偏激點,台灣並不是沒有所謂的美食文化,只是我們的水準還停留在「東西好不好吃」、「我吃的爽不爽」。美食文化當然要討論東西好不好吃沒有錯,但似乎不是只有講東西有多好吃?有沒有CP?而是整體生產地到餐桌整個過程我們到底在乎了多少而定。從這個態度來看,這背後就是一個地區的文化。

舉例,大家常講台灣沒有海洋文化,只有海鮮文化,這句話有點暗示說海洋文化比較高檔,海鮮文化比較低一些。但我常覺得正因為沒有海鮮文化,就不用談什麼海洋文化。不客氣的說,其實連海鮮文化都沒有,當然不會有海洋文化。

講到海鮮多數人的討論就是哪裡好吃?怎樣好吃?哪裡比較便宜?哪裡可以吃到飽?但很少人在乎,海鮮怎麼來的?

我會推薦一個 Youtuber「在家做生魚片」。他不像一般美食頻道只是告訴你好吃不好吃?他認真地分享如何費心思處理食材,告訴你為什麼要這樣處理,還會告訴你食材哪裡來?什麼季節才會有?他不避諱獲取一些我們認知比較過漁的海產,但他處理的過程,我都覺得如果某些海產真的缺乏,那還好是在他手上,不是隨便一個海鮮餐廳。

一直對他有一次去東港買黑鮪魚的過程很有感受,有興趣的點選以下連結。台灣的漁港就是那樣,所有食材通通往地上一丟,大家像是原始人一樣的撿拾。庖丁解牛的技術可以端上檯面,只可惜在我們海港,庖丁們只能在惡劣環境大顯身手。大家在乎嗎?不會在乎,我們只在乎上次在哪邊吃東港鮪魚好便宜吃好爽。

https://youtu.be/gcT6lN04gCk

題外話。當然很多位於勞動領域的朋友會批評,「你沒有身在其中別用站在神壇上來批判」、或者「有錢有閒的 Youtuber 假裝高大上批判漁港」。對於這種類似「我是勞工」的回應,如果你已經本來就屬某個社會階級,的確很難做出反駁。但個人私心認為,如果各種領域的意見需要一個身份才能批判,很多概念上的進步一定會停滯。

所以有趣的是,不管任何一個論壇,大概只要發一種文大家都會很熱鬧,但也通常會流於派別之爭,那就是飲食討論。大家只要多看這類討論就會發現,多數人只是討論東西好不好吃或者飲食環境周邊的人造物,但飲食如何而來?如何而去?大家不僅少討論,就算討論也都很膚淺,例如有機、素食主義 ...。

台灣沒有美食文化嗎?這句話當然不對,但不可否認的我們的美食文化很淺,你從我們對待食材的態度就看得出來,我們只在乎桌上與桌子旁邊的東西,某些人會在乎廚房與廚師,部分人還懂得物流。但是太多人對於源頭沒有概念,更可怕的是認為這一切理所當然。所以你會看到有人跑到澎湖還要點海膽不可,對於飯怎麼煮、菜如何炒意見很多,可是跟他說農地農村都快毀滅了還會覺得那就進口就好。

那也難怪有個從香港跑來的人會說台灣沒有美食文化。而且我們還會硬著頭皮罵他香港人,畢竟從身份去檢討一個人的意見,很簡單。
舊 2022-10-01, 04:30 AM #107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LeeMichael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