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GETTA
個人意見啦, 鮭魚壽司跟生魚片以外的東西其實還可以
說真的鮭魚那樣切的適口度真的很糟
我個人是一直搞不懂台灣人為啥那麼愛把生魚片切成生魚排然後沾滿醬油(膏?)山葵到底是在吃三小的 
|
這問題似有人嗜酒如命 . 有人滴酒不沾 ; 台灣多人愛臭豆腐 . ㄚ豆仔喊我不行
客家人嗜鹹 . 南部人嗜甜 . 瑞典鹽醃鯡魚 . 因紐特人醃海雀 . 非洲人賣老鼠乾 . 台原住民撈飛鼠溪魚內臟生吃
我喜歡這家的鹽焗雞 . 另一家的我不感興趣
乃至於各種族菜式 . 烹調技法 . 生理需求 . 自然環境 . 社會環境 ... 諸 . 所發展的不同
日式壽司與台式壽司一樣 ; 義式披薩與中式披薩一樣 ; 閩語的幹林涼與客語的到楊梅一樣
天下文化一大抄 . 抄襲相同才能發展不同 ....
如果張口吃只追求原來的本來的 . 強烈要求後發展的與原來的相同
那麼日本壽司也別吃了 . 去吃日本壽司的最原型 ~ 琵琶湖附近還存在的道場壽司 (泥鰍與米的發酵物 . 黏呼呼的臭得要人命)
這還不夠 . 還得吃亞東沿海包括內陸各個產米民族的米魚醃漬物
吃台式壽司者吃得開心 與 您吃日式壽司吃得開心 . 是一樣的開心
若您吃台式壽司吃得不開心 . 那個吃台式壽司開心者吃日式壽司很可能不開心
食在文化又口味是唯主觀的 . 不是理性與飲食時尚的嚮往說得通的 ....
引用:
作者Crazynut
壽司是從中國(唐)傳入日本的。本來就是醃製過的魚料,由海邊運送到內陸可以食用。
"押壽司"就是古老的,壽司的原型。
早期沒人在吃鮪魚的,因為不懂醃製。後來四面環海的日本開發出"生食",才慢慢將鮪魚料的地位愈拱愈高。
|
魚 + 米 = 魚米之鄉
日本壽司的原型產出 . 除了魚 . 比魚還重要的是中國稻作積極技術的引進
原型為道場壽司 ~ 拜神用的 . 祈求風調雨順稻收滿倉
比琵琶湖的米魚醃漬品(鮒壽司)還古老
相同的米魚醃漬物在東亞東南亞一大堆
如東南亞市場販賣的黏呼呼米魚醃漬物 . 大陸雲南的醃禾花鯉 . 客家紅麴醃魚 ... 都是以乳酸菌保存魚肉的方法
隨後因江戶時代的發展 . 港口工人需要即時品 . 又當時日本沒有麥當勞 ~ 壽司開始演變
飯沒發酵酸味 . 那加醋 ; 肉發酵需時間 . 那吃生的 . 及各種熟料小品做法
不過除了因紐特人擁有高效消化生肉的消化脢 . 其他人種吃生肉很硬 ....
以吃蛋來論 ~ 吃白煮蛋消化率約100% . 吃生蛋消化率約30~50%
也就是說 ~ 吃生魚片與壽司生肉的行為是違反生理並浪費食物
且有寄生虫病菌感染風險 . 與現代營養觀點不符
從漢文化來看 . 漢族吃生肉的文化早就淘汰煙滅得差不多了 ~ 是因為經驗論 . 人吃掛的經驗
而日本人把它撿起來 ......
吃口味 . 風尚 . 文化 . 高級感罷了 ....
但積極健康觀念是理工腦袋 . 人類真的能只靠理性邏輯科學活下去 ??
那麼安慰食物就不會出現 ~ 零嘴 . 糕餅 . 星巴客 . 雞排奶茶 . 肥宅快樂水 . 健康養生食材 . 超高級高價牛排壽司生魚片 .... 都可以是
定義在心理面向 . 吃安慰 ~ 吃的宗教
看那些吃的時尚討論多有宗教感 ~ 教儀=吃的儀式 ; 教團=同好 ; 教典=固定原來的
文明發展工商忙碌 ~ 人心疏離 . 安慰食物掘起 = 宗教發展 = 心靈雞湯 = 奶頭文化 = 高級名牌 = 高級食材
都因社會背景被需要著 . 莫不全台疑憂慮症患者不會只有200萬
多少人需要外物肯定自我維持心理完整 ..... 儘管這外物存在極不合理
引用:
作者ck78934
高價食材?
鮪魚以前的人不吃,大閘蟹以前窮人吃的....
翻車魚也不吃,野生黃魚在中國沿海數十年前多得像排水溝的吳郭魚
什麼是高價食材? 
將相本無種~
|
波士頓龍蝦 : 林北以前是拿來餵豬的
地瓜葉與蕃薯 : 林祖嬤現在是健康食材 . 別拖上老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