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稻田捕手
沒人處理?
你知道在你發文的同時
有多少位心理衛生相關人員還在處理個案?
有多少人員為可能阻止的悲劇而欣慰?
有多少人員為無法阻止的悲劇而沮喪甚至離職?
因為工作關係認識一些相關工作人員
很佩服他們的奉獻精神
如果你想酸不重視此問題的政治人物
收回或修正你的發言吧
不要去漠視相關人員的努力與貢獻
多幫他們爭取更充分的資源吧
|
延伸話題,這會讓我想到一個網路範例人物
裴大生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0227589825
臺灣社會現有體制內的社工,現有的臺灣社會「體制內」,
很努力很辛苦的嘗試去解決臺灣社會基層的許多「問題」。
但因是在「體制內」,得將就於許多 法規、規範、潛規則?,
很多現實問題依舊解決不了。
然後臺灣社會就出現了像是 裴大生 這樣為信念過日子的人物。
他以「體制外」的方式,真的解決了「臺灣社會的弱勢」真正的需求問題。
曾經瀏覽相關討論串,我有過這樣的理解(事件大意):
在臺灣社會的體制內,有某些真正需要幫助的弱勢家庭的小孩,
然而這些小孩的周遭,會有所謂「既得利益者的大人們」,
臺灣社會體制內的社福資源,若想要進場幫助這些弱勢小孩們,
假設提供的資源份量數值有一百,
卻會先被這些小孩周遭的大人們給瓜分既得利益近百分之七十,
真正到弱勢小孩手上的資源,甚至可能百分之三十都不到。
於是臺灣社會出現了像是 裴大生 這類的人物,嘗試以「體制外」的方式,
把社福資源盡可能百分之百的,繞過那些所謂周遭既得利益者的大人們,
直接提供到弱勢小孩的手上。
我想表達的是,在「體制內」的「許多問題」
(例如原本應該百分之百送到弱勢小孩手上的社福資源,
卻被那些弱勢小孩周遭的「大人們」(既得利益者)給瓜分了),
還真的「沒人處理」,
於是出現了有信念的人,採用「體制外」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把社福資源繞過那些大人們,近可能百分之百的直接送到那些小孩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