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 或者反過來自思, 其實都可以.
最近剛好接觸虛無主義/無神論/文學&神學的一本很有意思的書.
隨意舉例, 十誡, 這個很有名, 很多其實內容在現代而言並不是特別有需要提醒或注意.
但作者說當下, 一整個民族在流浪, 據說40年間? (有興趣的自己去考察, 別問我確認)
沒這十誡, 那豈不是亂套了, 而當下正好是信奉最深, 神派人帶領他們逃離勞役.
所以, 以神之名, 此十誡, 人們再怎麼說都要給點面子, 即使路途遙遠, 即使感覺很癢..
PS. 作者是基督徒, 還詳細說明了新舊約的不同, 不是寫的人不同, 而是上帝不同~
此外, 標題這一句, 我認為很正確:
"無論你遇見誰... 他一定會教會你一些什麼."
1. 你遇見誰, 不論是不是該出現, 其實不重要, 你已經見了, 所以沒必要去反駁.
2. 都有原因, 都有使命, 絕非偶然, 這點也無須反駁, 已經遇見, 理由只是事後找.
3. 他一定會教會你一些什麼, 這句就是我覺得正確的地方.
只要產生互動, 你一定會從中學習到什麼, 不論正面負面.
===
其實我認為神學都是人文學, 經驗累積傳承或者說明用, 你就當作古人遺留下來的.
說智慧或許冒犯某些人, 說結晶也可能冒犯某些人, 說參考應該會好很多.
要說都沒幫助, 那就因人廢言(因事廢言)了, 說真的最近在找尋靜坐沉思之道.
除了物質上的柏與沉香, 這個$$就有了, 還有一些思考的借鏡, 古人很多智慧.
特別是關於人性以及一些預判, 至少至少有安慰自己的作用.
不曉得多少次, 我自己笑笑說這一定是上輩子欠的債, 這輩子努力還一還.
這樣想一想就好過了, 除非要開始計較該還多少
有些名句, 我是事後用來安慰自己, 不代表要鞠躬盡瘁.
周末有個長輩走了, 我也回覆了不克出席後續, 當然, 會經濟上略盡心意, 嘴上不多說了.
這所謂緣分盡了, 彼此放開手, 我肩膀感覺有鬆了一點, 也希望對方往生後的路一路好走.
來生真假? 不重要, 我只是要說服自己而已, 讓自己好過, 基本仁義道德不要太低落就好.
略有失眠, 但不難過, 消耗了我兩包感冒藥是真的, 知曉當下有點恍神, 洗完澡頭溼溼吹風.
...
離題很遠了, 抒發.
神學, 人文, 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怎麼想.
真有來世今生也不是我能參悟的, 何必贊同或反駁, 取其有用的智慧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