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Earstorm-5
Se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Apr 2017
文章: 1,447
至於台灣的低薪.. 我其實有要找一個人來培養, 所以最近有在打聽業界行情.
說實話, 我想培養一個給公司用, 這工作可以銜接的上, 還人情給招募我的人.

業界29k, 然後再一些名目加上去, 大約34k~37k. (學士)
一方面來說, 這也就是業界對我這職位在台灣的價格.
.. 如果我能作主, 會開34k, 然後再一些名目加上去40k.
能職務交替, 互為代理人, 那就拉到跟我同薪資, 理應如此.

對於一個勞工的價值, 通常是建立在一個穩定的產出來估計, 計入公司能有的獲利.
產出*價格-成本-稅務=獲利-公司部分=分發部分-福利=勞工. 大概就是這樣一個概念.

為何業界, 我的薪資如上述會這麼低, 其實就是沒有很固定的產出.
有需要了, 擴廠, 設備規劃處理巡檢搭配.. etc, 算是一個個案子去處理.
要衝高除了自己的承擔能力, 也要有足夠數量的需求.
沒事的時候, 就像一個擺設的OK蹦..
很多時候, 也沒人覺得非你不可, 就像車子可以開到超順, 但亂開能不能開? 一樣可以.
然後一旦執行, 就是十幾年甚至20年不動; 週期率超級長的, 需求真的不高.

以上是特別針對我職務, 薪資好壞, 為何在國內不高的原因.
在國外也是要看情況, 好分發, 高度機動性, 身處跨國/跨區大公司有眾多分廠會比較好.

之所以有存在價值, 是因為比較稀少(而不是必須).
我從最終端的製造廠工作開始, 因緣際會幾份工作剛好都相關, 中間也有最上游設備廠.
算是很完整的一個生態都有做過, 而且是配合比較高階的日本產業體系出來的.

即使如此, 價值性也不是那麼高, 因為"個別"廠/公司都一定有某部分能替代我的人.
並不需要"全面"替代我, 他們只需要使用能"部分"替代的就可以了.
===

至於國內普遍的低薪, 我還是覺得除了大家怪罪老闆抽走很多, 其實政府也抽走很多.
因為不是單一稅率, flat tax, 說明太複雜, 往往報價都疊了50%, 到手個位數的常態.
很多人會說成本, 我老實說台灣老闆主管超會節省成本的.. 魔鬼都藏在細節裡.
以上是製造業, 有廠房有硬體有根的那種.
舊 2021-04-14, 06:34 AM #24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Earstorm-5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