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healthfirst.
三星5nm的電晶體密度比GG 6nm高
難道要說5.9nm
|
電晶體密度很多區塊是不同的
很難跨廠直接比較單一數據就說密度高的一定好
---
https://www.eet-china.com/news/202011130931.html
三星5LPE相對於7LPP工藝來說,算是個1/4代工藝——這一點就與台積電N5很不一樣(三星路線圖中,7LPP、6LPP、5LPE、4LPE都屬於一代內的進化,而下一代工藝應該是3GAE),或者說三星7LPP->5LPE的躍進幅度遠沒有台積電N7->N5那麼大。其標准單元庫的晶體管密度提升1.3倍。
實際上,5LPE工藝晶體管的fin pitch、gate pitch、metal各層間距基本上都沒什麼變化。從Wikichip的數據來看,5LPE的UHD(超高密度,54PP)單元庫密度在126.89 MTr/mm²(HD單元庫密度91.36 MTr/mm²)[2]。
如果一定要對比的話,台積電N5工藝的超高密度庫晶體管密度在171.3 MTr/mm²,相比N7的密度推進為1.84倍[3]。當然,我在《為什麼說Intel的10nm工藝比別家7nm更先進?(上)》一文中就提到過,
晶體管密度的計量方法有差異,而且晶體管在芯片上也不是均勻分佈的,以及即便是同代工藝的不同單元庫的密度也不一樣,所以不同廠商的晶體管密度數字實則並不應該直接比較。
---
三星5nm的S888目前實測
拿來跟台積電7nm比較相同的CPU核心、相同GPU
不管是性能還是功耗,可以說表現相似
---
https://news.mydrivers.com/1/740/740200.htm
先是有驍龍888不如驍龍865超頻的暴論,而後又有A站嚴謹的測試,表示驍龍888採用的三星5nm工藝在能效比上與台積電7nm工藝基本相同,考慮到驍龍888和驍龍865的GPU基本只有頻率不同,這更是為其遊戲性能的高低增添了許多疑慮。
測試遊戲為《原神》,二者均採用相同的畫面設置,遊戲15分鐘。
通過幀率曲線不難發現,在前8分鐘,驍龍888和驍龍865基本相似,可以穩定維持60幀運行,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驍龍888反而出現了多次降頻導致的幀率波動,幅度遠大於超頻後的驍龍865,結果自然是在平均幀率上不敵小米10超頻版。
從結果來看,小米11較弱的散熱依然是拖累驍龍888表現得一大問題。畢竟和小米10相比,小米11上缺少大面積均熱板,因此在較長時間遊戲時發熱難以避免,自然更容易出現過熱降頻的情況。
總的來看,目前驍龍888和驍龍865超頻版相比,在實際遊戲測試中是暫時落後的。
---
這道理就如同Intel初代10nm確實密度高於14nm++
但性能功耗都被屌打,要來何用?
所謂14nm+、14nm++就是優化同製程下的各方面表現
因為密度提升的同時也會帶來很多副作用
不處理掉副作用就無法帶來理論上的製程紅利
換句話說,製程提升除了追求電晶體密度提升
也要顧慮性能跟功耗是否能反應出來,還要想辦法維持高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