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以前是農業社會,農業社會有個特點
就是人口越多,越能增加產出
產出越多越能改善家中經濟環境
所以很多老一輩的傳統觀念,其實都是農業社會衍生出來
1.重男輕女→男性體能先天比女性好,產出較多,生男是賺、生女是賠。
2.傳宗接代、養兒防老→勞力密集工作,年老力衰就沒有產出,所以要狂生兒子增加產出
3.鼓勵多子多孫→兒子生越多,產出就越多,所以台灣早期家庭生5~6個都是常態。
但社會在進步、轉型,已經變成知識密集動腦不動手的社會,
沒有誘因狂生小孩來提升經濟狀況,反而偏向不斷提升自我價值,
進修學習讓自己跳到更好的工作,薪水更高進而提高生活品質。
所以想在這個知識密集時代增加競爭力,就會有矛盾產生
因為結婚生小孩,注定沒有時間提升自我,
最後在這個知識密集的時代被淘汰,等同產出減少、生活品質降低
再者沒有足夠的資源,讓小孩在這個知識密集時代提升競爭力
最後落得養兒還要〝幫兒防老〞

所以生小孩的意義再度被重新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