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jor Member
|
台灣的問題就是錢和人不夠用,人的問題比錢更慘。
高教機的定位就是用飛行成本便宜的飛機來訓練飛行員戰鬥飛行技術,不用浪費現役戰鬥機的飛壽和高昂的飛行成本。
所以性能跟戰鬥機越接近越好,滯空時間要長吃完早餐飛上去下來就吃午餐,接著就飛行檢討。
現在新式高教機的重點是在軟體,就像美國紅旗演習一樣,飛行中的數據都會被紀錄下來,下來就看電腦檢討。光這個漢翔就沒人可以短時間弄出來。
飛控可以改參數模擬不同的飛行性能,但一樣沒人。
至於氣動外型,能不能超音速、超機動(ex雙直尾),都是看需求和要不要砸錢而已,但是沒人。
其實台灣已經有(舊)F100系引擎拿來裝上去用很好用,只是機身就要大改了,作出來也只能自己用,現在是IDF降階版成本已經快接近10億台幣一台,再改價格更壓不下來,直接拿IDF雙座版來用還更划算,其實已經買了F-16V最後拿IDF當部訓機也不是不可能(不過飛行成本高於F-16)。
漢翔研發能量不夠強,人太少了,經驗也少,不然飛控是可以自己改了,但是沒人沒經驗,改的速度很慢。吹風洞,試作,試飛都是要時間的,有錢沒人也是沒效率。
所以用MB-345或是歐洲的MAKO,美國的T-7著眼點都是可以打進國際航空供應鏈順便學技術,
這是沒辦法的,小國家又有國際政治的問題就只能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