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3都沒還定案,那個體型也已經超過輕型戰機了
更不用說心神那兩顆技術驗證用的XF5-1發動機就是為了之後再放大給新戰機用的
想也知道不會拿F125來用,那推力根本不夠用
然後ARJ也不會跟原F-CK-1共用到多少零組件
機身結構件絕大部分是客訂生產品,要造多少架按排程在前一個年度先告知各廠商,材料由漢翔提供,不會有啥多做的東西
機電系統,F-CK-1已經經過多少年頭了,航空市場上早已經不知道代換了幾代產品去
所以啥內裝機電全新的是話術,因為在市場上不見得還有多少F-CK-1時代的舊品可以確保,F-CK-1的中壽升級一半也是為了替換消失性商源的零組件
不想講這種消自己威風的話,但基本上除了這個案子,其他像CM32的次代車M1/M2媒體在講轉彎半徑較前代縮小云云之類的睜眼說瞎話的地方一堆(有誰還記得CM32其實在原型那幾台之後的修改型其實就改成9M了?是之後批量生產時被車體生產商自作主張購買陸件跟修改結構,轉彎半徑才莫名其妙變回舊的11~12m的舊迴轉半徑)
時間太趕?
要求太高??
如果要用這種態度去做國造,說真的那就別想真會有啥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