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goodpig
今天上班無聊,就來跟老師咬文嚼字一下
1. 這個社會本來就持續在新創名詞,美國台灣日本歐洲都一樣
報復性消費我記得美國也有在使用
2. 補償性消費跟報復性消費,嚴格來說還是有些許不同
補償性消費是指透過購物來改善自己的情緒
報復性消費是經過一段期間不能購物的壓抑之後,將購物能量一口氣發洩出來
當然報復性消費也可以有改善情緒的功用
但是也有將累積的購物額度在解封後短期間內花掉的意思
所以疫情解封後的消費行為使用報復性消費這個詞我是覺得並沒有多大的不妥啦
|
#21中,oversky.網友提到,這詞原來不是這樣用的。
如果是丈夫跑去和死黨鬼混,冷落了妻子,所以妻子一氣之下跑去買名牌包,這樣叫做「報復性消費(Revenge Spending)」,我覺得比較有道理。
現在這種情況可能出現的消費行為,應該符合「補償性消費」,但硬要稱為「報復性消費」,我認為是牛頭不對馬嘴∼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