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ior Member
|
認真說感想吧~
(觀點不愛的人可以先黑名單我, 其實我寫的都是清楚實話, 不該去迎合"愛國者")
這次是很好的壓力測試, 也是很好的讓世界再平衡(工業生產)的機會, 我是很樂見其成的.
相對於很多人說我舔中, 那純粹是因為我會點出台灣缺陷而以, 中國是我最不愛去國家之一.
出差+長駐, 中國占我的工作生涯可能不到0.01%.. 這部分離題了.
有些工作不論量多少, 送回去美國(舉其中一個例子), 等於也把製造的"問題送回去."
汙染, 材料運用, 運輸, 讓他們不再只能用一個觀點去看事情, 就是"收入"國的觀點.
以前常說研發跟現場打架就是這個原理, 我會偏向於兩邊都不斷有些人去互調職位來體會.
才不會產生彼此只會壓榨跟對立還有排斥, 都有體會就曉得有些設定/規定的不合理性.
這裡牽涉很廣, 我寫下去會爆錶~
然而最重要的是台灣要怎麼在這個轉變中立足, 其實機會是很不錯的(以天然條件來看).
台灣是居中的點, 有航運以及雙適性人才素質的特性(目前開始轉向於偏民族主義須注意).
雖然颱風等天災還是不斷, 但如果工業建設夠好, 其實這都可以克服.
畢竟我以前出差, 哪裡災難哪裡去善後, 看多了不少處理方式, 人類智慧很強大的.
未來的世界最重要的是人才, 人才的種類跟素質; 而人才不是靠綁住, 而是靠吸引.
這點新加坡已經證明了, 有興趣的可以去找F.Drucker後期的書來看, 抽絲剝繭後可得證.
簡易說: 其餘資源是死的, 要靠人來管理運用, 只有人這個資源是活體, 需要好好照顧.
... 當然, 也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那個價值去照顧, 不過這部分不是很受歡迎就不多提.
而台灣就是一個特性集中的: 人好則強, 人差則弱. (所以未來就是看這個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