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飢荒分配糧食作法
https://www.zhangzishi.cc/20200203jm.html 注意簡體
《越州趙公救災記》一開篇,用兩句話點明了越州大旱的時間、地點以及政府負責人——即趙抃,不帶任何渲染。緊接著,直接進入乾貨部分。
趙抃經驗十分豐富,而且主觀能動性強。早在旱災爆發初期還未形成饑饉時,他便敏銳地意識到,必須早做打算。他一口氣提出了七個問題:
屬縣災所被者幾鄉?(越州下屬縣城,遭遇旱災有幾個?具體到有幾個鄉?)
民能自食者有幾?(有多少戶百姓有儲糧能養活自己?)
當廩於官者幾人?(需要官府救濟的有多少戶?)
溝防構築可僦民使治之者幾所?(需要雇傭民工修建的公共設施有幾處?)
庫錢倉粟可發者幾何?(官庫裡能動用的錢、糧有多少?)
富人可募出粟者幾家?(能從有錢人手裡徵募的糧食,有多少?)
僧道士食之羨粟書於籍者其幾具存?(寺廟、道觀和學校庫房的餘糧有多少?)
這七個問題,問得十分精準犀利。精確的統計數字,是任何大規模行動的前提。多少人要吃糧,分佈在哪裡,需要多少糧食供應,從哪裡供應,怎樣以工代賑,趙抃的思路呼之欲出。所以他要求政府部門立刻“各書以對,而謹其備”,先把這些數字掌握在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