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ic Member
|
楊照
上次華航罷工時說過一次,現在長榮罷工再說一次:在台灣要以罷工來爭取勞動權益,遇到的最大阻力,是社會上一般人對於「消費者」身分與「勞動者」身分的認同,有著很大的落差。
台灣消費者意識很發達,反映在受到高度肯定的服務態度與服務品質。這幾年來,要在台灣做生意,不只是必須「請」、「謝謝」、「對不起」幾乎隨時不離口,還要動作迅速確實,台灣的客人是完全不堪等,對於錯誤的忍耐程度也很低。消費者要的,是「俗擱大碗」的CP值,稍有不滿就客訴就指責就在社群媒體上大肆撻伐,甚至威脅要跟媒體爆料。當然在這樣的氣氛下,一定會有層出不窮的「奧客」現象,讓台灣同時成了一個「奧客天堂」。
消費權高張到處處「奧客」,很明顯相對地提供服務的勞動者就必須忍氣吞聲承受,怎麼可能會有多高的權利保障!
遇到像長榮這種公共交通事業罷工,社會上每個人都有兩種角色,一種是需要利用長榮服務的消費者,另一種是和這些空服員同屬必須接受資方訂定的勞動條件的勞動者。當這兩種角色有所衝突時,多數人心中的消費者會跳到前面來,憤恨不平地抱怨自己買機票搭飛機的保障與方便被破壞了,產生對於罷工者的批判反對態度,而不會是「物傷其類」,考慮到自己也受到不滿意的勞動待遇與勞動條件約束,期待看到罷工能帶來普遍的待遇與條件提升。
長榮航空現實地看準了這種社會氣氛,在罷工期間大砍航班,製造出更多的不方便,進而表現出不只不對罷工讓步的強硬態度,甚至還想藉由這次罷工來整肅工會成員,削弱工會的集體談判力量。公開拒絕接受「不秋後算帳」條款,絕不承諾不懲罰、不對付工會幹部,這已經不是「高姿態」了,這是擺明了要在事件中「殺雞儆猴」,增加未來工會招攬幹部、和資方對抗的難度。
對於長榮的強硬,還有一項不無道理的陰謀論解釋。之前被從長榮經營層放逐出去的張國煒,正積極地籌備明年要開航的「星宇航空」,目前正是大舉徵才的關鍵時期。長榮空服員選擇此時罷工,正就著眼於公司遭逢嚴峻競爭局面,卻不意長榮經營者索性逆向操作,故意對工會積極分子擺出不妥協、不原諒的態度,變相逼他們跳槽對手公司,預期他們會到對手公司同樣運作工會,讓對手公司因而提供營運成本與管理難度。
罷工期間取消了超過一千航班,承擔了巨額的損失,長榮資方這算盤怎麼打的?看起來他們藉由付出眼前的這筆代價,想要換來兩項未來有利的形勢:第一,打擊工會幹部,削弱工會影響力,降低未來工會運用集體協商權的機會;第二,如果可能,將這批具備工會意識,有決心爭取、衛護勞動權益的員工,不只趕出自身體系,還拱手送給打算上演「王子復仇記」,來勢洶洶的對手。
這次事件再次證明了台灣的勞動權環境依然很不成熟,而且問題在於社會基本觀念與態度,如果不能在集體觀念、態度上有所改變、突破,要以罷工來爭取勞動條件改變,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
(全文刊登在今天的蘋果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