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xxdmd
*停權中*
 

加入日期: Nov 2012
文章: 1
至於中國偷技術 原來閩南人阿公 小日本也幹過一樣的事

下面是環球時報文章 我知道綠毛會說這假的 不過 愛信不信隨你 給參考而已

美國曾大搞對日科技封鎖

自從二戰以來,美國對於任何可能威脅自身全球霸權的國家從未放鬆警惕。蘇聯、日本、歐洲都曾遭其打壓,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在“警惕日本科技間諜”的口號下,美國各界對日本曾實施全面封鎖。

聯邦調查局“釣魚執法”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借著以科技為龍頭引領的新一輪經濟增長浪潮,迅速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引起了美國的警惕。尤其是當時日本成為半導體行業的霸主,直接威脅到美國國防安全的供應鏈。1977年3月,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得出結論,日本電子產業的成功,是在美國傾銷產品的結果。為保持美國電子產業的競爭力,美國政府必須介入爭端。

美國電腦巨頭IBM率先行動。1981年,IBM研發出新型電腦3081K,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將作業系統的一部分集成到電腦硬體系統裡,在當時是劃時代的設計。作為日本電腦主要研發生產商之一的日立首先出手,通過事先安插的內線人員巴里·費薩,竊取IBM關於3081K的27卷絕密設計資料中的10卷,將其交給了日立的高級工程師林賢治。但僅憑這些資料,還不足以使日立設計出匹敵3081K的電腦。此時由於IBM發現失竊,加強了安保措施,林賢治將目光投向了另外一個“老熟人”:“柏林電腦技術諮詢公司”的經理馬克斯維爾·佩里,希望通過他的關係,竊取更多的資料。

日立公司的行為如今看來是不折不扣的商業間諜,但在那個電腦才剛開始大規模應用的時代,對作業系統的著作權歸屬並沒有明確的定義,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美國司法界仍對軟體著作權存有爭議。日本人根本沒想到,美國已準備用它打響科技封鎖戰的“第一槍”。

佩里轉手就把這件事告訴IBM,隨後聯邦調查局開始接手此事。與IBM方面的代表以及佩里商議後,聯邦調查局決定設下圈套,請君入甕。於是佩里給林賢治介紹了一位名叫哈裡遜的諮詢公司老總,由哈裡遜實際操作竊密事宜。而哈裡遜的諮詢公司實際是聯邦調查局的反商業間諜機構。巧合的是,得知此事的另一家日本公司三菱的代表木村富藏竟也找上門來,要求哈裡遜拒絕日立,將情報獨家提供給三菱。哈裡遜索性把三菱的要求也一口答應下來。

1982年6月22日,當林賢治帶著軟體工程師大西勳到哈裡遜的公司拿資料時,被早已等候在這裡的聯邦調查局人員當場抓獲。此前已經拿到了資料的木村也在機場被同時抓獲。該事件曝光後,在日美同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事後,不僅直接操作此事的林賢治等人被捕,涉事的日立和三菱在簽字支付高額技術使用費之後,才與IBM達成了和解。連原本對此一無所知的富士通公司也受到牽連,被迫在一份承認IBM作業系統著作權的協定上簽了字。

全面炒作“日本間諜”

此事的餘波並未就此平息。美國趁機大肆宣揚日本的科技和經濟間諜威脅,不僅學者、企業和政府官員等各界人士不斷指責日本的科技間諜行為,在科技交流中也開始對日方屢屢設置壁壘。美國公司首先發動針對日本的“技術盜竊申訴”,如康寧玻璃指控日本住友在美國北卡羅來納的光纖生產“偷盜公司專利”,結果法院裁定康寧勝訴,住友被迫停止了光纖生產;美國霍尼韋爾公司指責日本美能達公司偷盜其“傻瓜相機”自動對焦技術,這項官司曠日持久,最終不了了之。

隨後發生的事情,對於今天的中國人更是熟悉。許多美國媒體刊登諸如“日本經濟間諜真相”一類的熱門文章,指責日本留學生、訪問學者都“負有特殊使命”。《財富》雜誌煞有介事地表示,日本大量向美國派遣留學生和訪問學者“動機不純”;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報告稱,1985年有1.3萬日本學生留學美國大學,95人獲得工程學和科學博士學位,逾300名日本科學家就職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大多數在美工作的日本研究人員都是日本公司雇員,而許多本科生、研究生也接受了日本公司津貼”,他們的使命“就是學習和盜竊美國尖端技術回國,然後轉化為出口產品,搶奪並擠壓美國企業和產品的市場”。

日本財團對美國高校的投資也紛紛被拿出來說事,諸多美國智庫宣稱,1983年日本財團只向美國大學投資370萬美元,兩年後增加至900萬美元,“這當然不會沒有目的”。而當時許多日本公司將研發機構設在美國,占比在40%以上,《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指責這是“曲線盜竊美國智慧成果”。

自1984年起,美國政府資助了一系列研究,並據此發佈了許多警告,稱“日本已在半導體、鐳射、微電子、高分子材料、生物科技和電腦等關鍵產業趕上或超過美國”,並將此歸結於“日本正在購買、模仿和偷竊美國技術”。美國陸續出臺一系列法規,限制日本企業並購美國高科技企業,以及購買美國關鍵技術。於是,美國學界和商界對日本的警惕“更上一層樓”。

1986年7月,當時最熱門的尖端科技——超導科技高峰會議在華盛頓舉行,日本科學家紛紛報名參加,結果都被拒之門外,原因是美國政府下達了“禁止日本學者與會令”。9月,美國柯達公司向羅切斯特大學商學院施壓,要求其禁止日本富士公司派來的員工進入羅切斯特大學進修,理由是“這將方便日本公司偷竊柯達技術”。羅切斯特大學與柯達有著長期的合作關係,因此拒絕了富士公司的進修申請。同年11月,麻省理工學院在美國商務部的壓力下,宣佈停止購買日本NEC公司生產的超級電腦。

苦果

面對美方採取的一系列手段,日本被迫退讓。1984年,日本通商產業省計畫立法,要求在日本投資的外國公司向日本強制轉讓技術。其時美國在日本投資占日本全部外資的一大部分,此事引發美國朝野的強烈反應,要求日方“改正”這一行為,否則“後果自負”,這項法律最終不了了之。1986年9月,日本通產省與美國商務部簽署《日美半導體協定》,其中明確限制日本半導體的對美出口,並擴大美國半導體在日本市場的份額。此後日本半導體產業一蹶不振,再也沒有重回當年的風光。

日本《產經新聞》回顧這段歷史時感歎,“當年的貿易摩擦是日本向美國讓步的歷史,日美半導體協定是日本半導體產業衰退的一大原因。”對於美國通過科技封鎖打壓日本產業的慘痛教訓,日本也進行了反思,並在2003年制定針對性的《技術流出防止指標》,在“強化對策”一節中特別說明要“借鑒在此方面經驗豐富的美國的辦法”來制定具體的對策。

本文链接:http://www.globalview.cn/html/global/info_29653.html
舊 2019-05-17, 11:30 AM #816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xxdmd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