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Dz6810
Major Member
 

加入日期: Jan 2016
您的住址: 臺北市
文章: 118
引用:
作者小叮噹.
這原因很多,其中成本是一大考量
你想想,每次起降都要耗費一次燃料
怎會有企業願意投資在這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呢?
再加上地球環境遠超於月球複雜,
一陣風就有可能影響起降
更不用說起降時造成的環境噪音與污染
絕對沒有像動漫畫那麼簡單
所以再怎麼想也很難普及於商業應用上

再說,阿波羅計畫也並非開一次就成功
透過前幾次無人機的探勘與紀錄
透過這些資料,也才有這次的成功

還有不要小看人類,當時的計算機
也僅用在輔助運算為主
真正的操作還是得透過人類來進行
給與正確的數據後,人類在透過這些數據駕駛
那為什麼不用到現代化的電腦就辦的到?
原因就月球環境真的比地球單純

如果說這具引擎要用於起降月球後又要回地球負責降落
以當時的技術說能做到
那才真的是一個大陰謀論


用人操控降落是不可能的,
這是一個傾全國之力,
全球現場直播的大事,
如何信賴人一定能完美操控?
這是一個天性不穩定的系統,
至今沒有一個不穩定系統是設計上依賴人的操作,
都是靠電腦控制(例如現代的戰鬥機).

更何況這個月球降落的過程,
是沒有練習過的,
人類沒辦法在地球上創造一個真空, 只有1/6重力的模擬環境,
讓駕駛者練習降落.

其實我斷言直到今天,
人類都還沒有真正擁有載人登月再回來的技術,
更何況當年.

請大家觀察未來真正登月的那天,
雖然電腦, 微機電感知器等已經快了百萬倍, 體積重量小了幾千倍,
未來真正登月小艇的體積與重量,
是不是遠超過50年前如下面Wiki圖的那個老祖宗.
另外附一張太空梭噴射引擎的照片, 大家可以比較一下兩者的複雜度與真實感.
上傳的圖像
文件類型: jpg 800px-LM_illustration_02.jpg (79.4 KB, 260次瀏覽)
文件類型: jpg 擷取.jpg (61.1 KB, 257次瀏覽)
舊 2018-12-01, 04:28 PM #83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Dz6810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