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CPC slaver
中國文化就是官大學問大,
孔子、莊子...一些子、皇帝、大官們寫錯的字會有後人幫他們腦補,把錯的掰成對的。
更過分的是有些原文沒寫作,因為傳抄錯誤,然後就又被掰成對的
有的是古文語法跟近代、現代的語法混用的結果
還有就是沒學問的記者引用錯誤,然後積非成是 比方說 躊躇滿志 原意是勝利或成功以後約束自己得意的心態,也就是不要太得意,現在直接看滿志,不看躊躇,變成得意的樣子,這就太白目了。
|
原作者未必有寫錯字,
除了傳抄錯誤之外,
有些字會因避諱、古籍有缺字被後人自行填補、雕版者刻錯字等等之類的問題而被刪改、補充,
至於古籍原作者寫本上的錯字要考慮到俗體字和變體字的問題,
現存古籍原作者寫本多為元明清之後的,
孔子、莊子......一些子的原作者寫本是找不到的,
那些書原作者寫本非小篆,非隸書,亦非楷書,
剩下的古籍多為抄本、拓印本或印刷本。
所以穿越到古代可能會變成半個文盲,而且寫的字都是錯字。
「躊躇滿志」不是不看「躊躇」,
可能是現在的記者沒學過「躊躇」,
只看得懂「滿志」。
引用:
作者CPC slaver
好不 這兩字是方言發音的 好吧/好不好 然後經過流傳,詞性跟用法改變的結果
|
這種說法只能解釋一部分詞義,
「好吧」「識人!」或「好不好」「識人!」都很難解釋為「好」「不識人!」,
「好吧」「有力氣!」或「好不好」「有力氣!」也很難解釋為「好不」「有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