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人生現在才開始
所有電影上映之前的相關報導
尤其是關於試片的
有幾篇是記者親自看過才寫的?
這是報導跟引述
不是影評
|
我在第一頁引述The Hollywood Reporter(THR)的獨家報導,內容原本就是報導福斯在美國國內進行的試片反應,THR的報導提到的是參加試片會的民眾反應平均評分,本來就不是影評,THR的報導也沒有提到影評。我的發言內容有提到『影評』兩個字嗎?莫名其妙。
好萊塢六大、或是上個世紀的八大,一直都會為自家製作的電影在上片前進行試片,而花錢進行試片都是有商業目的。而所謂的媒體試片,通常都要到上片前一個星期左右才會進行。
我之前在其他串就已經提過派拉蒙的滅絕(Annihilation)以及華納的氣象戰,這兩片都曾進行試片且得到的反應不佳,派拉蒙處理前者的方式就是保留北美以及中國市場,其他地區賣給Netflix,省下一大筆行銷費用;華納處理後者的方式,則是將原訂的上片檔期改為超人對蝙蝠俠,製片花了一年時間決定收爛攤子的方式,前後又換了三次上片檔期,才在去年10月上片。而氣象戰雖然多花了約1500萬美元補破網,但是華納在北美根本完全放棄媒體試片,連大片在週五上片前都會有的週四首映晚場都放棄,海外更比北美提早一週上片,就是擔心惡評在週四晚上就開始發酵,而影響到北美首映日的票房。
試片其實主要在測試觀眾對電影成品的接受度,除了可以做為上片前最後行銷階段的策略調整依據(所以一些反應不儘理想的片子,上片前夕會再推新版預告片),也會依據試片反應調整電影內容,像我在第一頁就提到本片『最後一次在達拉斯同時進行兩種版本的試片,分別得到98與94分(The final test, which occurred in Dallas, tested two separate cuts simultaneously, which scored a 98 and a 94.)』,也就是說福斯為本片準備了兩個版本,要看試片反應來決定正式上片要用哪個版本。
而試片反應甚至還會影響電影的結局。根據同名外百老匯(off-Broadway)音樂劇改編的異形奇花(Little Shop of Horrors,1986),就曾因為多次試片後發現觀眾很喜歡男女主角,但是非常不喜歡原本的結局,導演Frank Oz只好重拍後來上片版的happy ending,原始版本結局(異形奇花統治世界)一直到前幾年發行的BD版本才重見天日。Oz原本就為布偶大師Jim Henson製作的Muppets工作,包括豬小姐(Miss Piggy)在內的一些知名角色的布偶操作以及配音都是Oz的傑作,帝國大反擊與絕地大反攻片中的尤達(Yoda)大師,Oz就負責操作布偶與配音的工作,之後的數位版尤達也仍由Oz配音。而異形奇花當年也影響到半年多後上片的倩女幽魂,佬佬的舌頭運作方式就是參考異形奇花的枝葉活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