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排片的時段、場次好不好,宣傳好不好跟票房有相關性
但台灣觀眾除了「需要約會所以看電影」,也有不少是「半夜排隊看電影」
「有口碑才看的」也不少
最主要是12年以後,中國電影走向「導演中心制」,也就是主創導演想拍什麼,自己找錢跟投資者。而投資者將項目當作金融商品去對賭投資。跟美國的製片中心制,由電影公司尋找專業製片發起項目不同。
主創本身缺錢,電影產業也缺乏專業人才,而像「小馬」這樣公司更是缺錢
主創的時候很看單一投資者的意見
加上越來越嚴格、不統一的審查制度。為保證收益,內容越來越膚淺、趨近鼓吹發展消費物質。另一個極端是越來越文青向、私密化(大唐玄奘、我不是潘金蓮),也就越發沉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