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 Member
|
引用:
作者davidxyz
還是經常(或說每次)看到一堆人說用選票制裁.....
都制裁幾次了還不知道嗎?
主要問題不在政府而是在企業!
政府根本管不到企業(等等說為什麼管不到),
所以政府只好自己來拉升經濟,
用的方法就是砸超巨大錢去搞一堆蚊子建設,
有花錢就有GDP,
台灣GDP稍微亮眼就是這樣來的!
用政府用錢砸出來的假象!
為什麼說政府根本管不到企業?
假設我是企業你是政府,
我10年前只做藍白拖鞋(低利潤產品),我10年後還是一樣只會做藍白拖鞋!
我就是不願意轉型啦!
怎樣? 我有違法嗎? 我不轉型你管得著嗎? 你能拿我怎麼辦?
還有喔!
增加外勞! 給我便宜的土地和水電!
不給?
我就把廠移到國外!
到時候台灣失業率不但增加,連台灣GDP跟著減少!
看你怎麼辦!
請問....你(政府)能怎麼辦?
|
算是有同感....除了電子業各領域的前三名有繼續進步之外 (當然也有爛掉的), 其他傳產/類傳產, 似乎都沒轉型成功...
之前有看過這篇文章, 我自己也是有同感, 但也不知道是否為主因 ?
https://crossing.cw.com.tw/blogTopi...id=732&nid=8010
台灣走的也是美日德這樣的後發經濟體的路線。
1980 年代,台灣拜戰後嬰兒潮所賜,人口紅利大幅增長,開始了快速的經濟成長。台灣以早期的初級工業出口(罐頭、雨傘、成衣等技術含量低的產品),逐步邁向更高階的精密機械加工和半導體代工產業。然而,台灣的製造業走的仍然是後發工業化國家「同樣品質、價格一半」成本競爭路線。
到了 1990 年代,其實台灣的製造業已經到了非轉型不可的關口了,因為逐步上漲的工資和生產成本,使台灣已經不再是最便宜的「全球生產基地」。而隨著國民收入的上漲,附加價值更高的商品也開始有了市場。
照道理說,這時候台灣應該走上日本、韓國的道路,走上品牌、品質、設計的提昇之路。
但為什麼沒有?原因有二:
第一,是就在這個時候,中國大陸市場開始向全球開放了。
能賺毛利率 100% 的快錢,誰還會想要創新轉型啊?
1980 年代,中國開始進行市場化改革,中國政府創造了許多優惠政策,吸引外國資本投資。台商是第一批吃螃蟹的受益者,中國國務院甚至在 1988 年公布了「關於鼓勵台灣同胞投資的規定」,大量吸收台資進入中國大陸市場。
中國市場開放,對當時面臨轉型壓力的台灣企業,簡直如天籟一般美妙。大量的台灣企業將工廠關了,將資金和技術搬到中國大陸設廠。中國大陸各地政府招商引資,土地、廠房、勞工便宜得像不要錢一樣。又有中國廣大的內需市場可以開拓,不愁產品生產出來沒地方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