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oversky.
Ju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Feb 2013
文章: 762
引用:
作者SSD2048
1934年,絕非台灣稻米產量高峰。
1934年嘉南大圳完工,嘉南大圳助益了蓬萊米產量。
那時起,台灣人的嘴巴就開始追求「口感」了。蓬萊米大勝在來米啊~

最繁盛時期,稻米栽培面積達六十八萬一千五百四十八公頃,
約佔耕地全面積百分之七十強﹔生產量最高也可達一千七百七十萬零八千八百零二公石。

請問數據來源?

嘉南大圳 wiki 是寫 1930 年完成,
而不是你講的 1934 年。
http://bit.ly/2pzvUop
引用:
1930年5月竣工,耗費5,414萬日圓[1],嘉南平原水田亦大幅增加30倍[2],而4年後稻獲量亦增加為4倍。


http://bit.ly/2pzprJR
農田水利入口網也是寫 1930 年完成。

1930竣工,4年後4倍正好是 1934 年,
也就是982 萬石已經包括了嘉南大圳的加成了。

就算是 1700 萬石,
照同樣的比例也只不過是讓 15% 變成 25%。
更有可能是多出的運到日本,
在台灣能吃到米還是那些少數人。
     
      
舊 2017-04-14, 09:37 AM #5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oversky.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