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wildboar
而六輕拿的正是政府背書的東西,也就是符合各項法規的規範,
有了這個,就等於宣告他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排放污染。
誠如前面網兄所言,六輕有效率98%,那另外那2%是什麼?
在環團的眼中,還是污染啊~
|
自動連續偵測的儀器本來就有誤判的機率
即便是在非常高科技的科學園區,毒氣偵測警報器都有誤判造成人員緊急疏散的狀況
六輕的數據有效率98%,另外2%代表的當然是無效的數據
但是無效的數據不等於實際污染值超標
以SO2環評承諾值25ppm來說(電力設施標準是200ppm,固定污染源是300ppm,六輕的麥寮電廠是25ppm)
100筆資料中有98筆數值是14-17ppm,其中有2個點跳到了不合理的數值
比方說60或是120,這種突發性的峰值不代表排放的濃度就是這麼高
儀器可能會有故障的問題造成量測的數值不準確
被判定為無效數值的時候,環保局會用較高的濃度做為替代濃度
這代表無效數值時數多,工廠要繳交的空污費就會比較高
不管是有效數據或是超限累積時數,都有相關的法律規範
就如同汽機車的觸媒轉化器,在達到工作溫度(400-600度)以前沒有轉化的作用
但是汽機車還不是發動了就直接上路
所有的規範都有其必要性,且可以視時代的進步調整規範
不要完全不懂規範的機制與必要性,只會要求零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