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權中*
|
大學時選修通識課程
選了 一門 建築美學
課堂上 副教授都是用幻燈片或是投影機講解國外的歷史建築
下半階段回到一般住宅.有公寓.有大樓.最後講到台灣人最常住的透天厝
副教授說人家西方的房子都是注重採光.前面要有草皮.後面要有庭院.....一大堆的
然後回頭開始唸起台灣人不長進
房子又醜.又是鐵窗.又是增建
沒事還要外搭雨遮.
學期末交完報告.考完試後
副教授問大家.有沒有問題?
沒人回答.點三個.剛好我是其中之一
我只問一個問題.副教授臉色鐵青又下不了台
副教授~你說台灣人的房子又醜又難看
但是一般人只是消費者.沒有專業去買土地蓋房子
就算有能力.也沒有專業能力去監督施工的期間跟一大堆機關送件的問題
建築物外觀醜? 是消費者的責任? 還是建築師的責任?
建築物一堆違建.是消費者的責任?還是政府的責任?
還好他不知道也沒問我的名字跟座號.....
供給跟需求就是這樣
有人認為車商無良.問題是一般消費者有需求就會買.簡單說就是價格接受者
沒有需求就算價位低也不會去買.
哪個行業跟廠商不會時時去測試消費者的消費天花板?
蘋果手機有越賣越便宜? 以價位做為考量.當然手機有一大堆可以選擇.甚至去掏寶買.貨運過台
嫌電視.吸塵器.水波爐貴.可以自己去日本搬.但是比例多嗎?
但是汽車有可能嗎? 有多少人可以自己找貿易商去進口自己想要的車且是理想價位的?
一般消費者選車就是品牌.價位.妥善率.耗油.維修費用.二手市場價
安全性甚至不太考量到.什麼循跡系統.防滑.幾顆氣囊.又有多少開車族會重視?
我只要比騎機車安全就好.下雨不淋雨.夏天有冷氣.
用消費者的角度去討論車商賺很大
如同用購屋民眾的角度去討論建商賺很大
有意義嗎?
或許對於這篇討論串.開口就喜歡罵人死一死的人有意義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