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奶瓶
重點應該是現在說的"核災食品"並沒有受到核汙染而且全世界只剩中國沒開放福島鄰近縣市產品 但有些人卻硬要灌上"核災食品" 讓人誤以為是受了核汙染 製造大量恐慌和對政府的不信任 要抗議的點正確應該是 上面幾位網兄說的把關機制 邊境管理 和逞罰條例
不然一味的禁止 怎麼顧及雙邊貿易和國家關係 而且台灣人一年去日人數達到350萬人次在日本的吃 帶回的東西讓人很難想像真的會有這麼懼怕 所以台灣應該要做的還是 把關好所有進口的產品逐批查驗
|
其實對政府的不信任,是過去政府自已造成的
突然之間就要人民相信政府能把關好,那才是強人所難
人民的情緒與感受不是那麼簡單的東西
對政府的信任就跟商人的商譽一樣,是需要時間累積的
老實說
我覺新政府沒建立好的他的信任度以前,根本不應該進口核災區食品
就算食品沒有問題好了
在沒有一定社會共識的前提下,用這種強迫性的方式,只會再一次傷害人民對政府的信任而已
如果說是因為外交的考量,要做利益交換
那也有其他方法
例如我們同樣不進口核災區的食品
但為了表示台日友好,日本進口的商品,核災區以外的食品
全部都給予關稅優惠,讓台灣人多買一些日本其他區的食品或電器商品、甚至日本進口車之類的
同樣可以達到利益交換,而且反彈絕對小很多,甚至很多人會開心
可以達成目標的方法這麼多
為什麼偏偏要選一個開放進口核災區的食品這種下下之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