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您的回復
再下學未精純,思慧未成.. 尚沒有能力自作論述,
為免有誤、害人慧命.. 故常直接給出原始出處.. 請多包含。
如果指廣義的欲.. 那"善法欲"也算在內
嚴格說來,阿羅漢已經一切法不受、不受亦不受
都已經離三界之欲,再不受生三界之內,
就已成就"無願三昧"的角度而說將他說為有欲,實不恰當
以下引文與上有關可參考之
玅境法師金剛經釋文:
引用:
前面舉四果解釋學習般若經的功德殊勝。這以下是須菩提尊者引自己也是學習般若波羅蜜──我不可得、法也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而成就殊勝功德。
須菩提尊者先稱佛為「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在大阿羅漢裡,有四禪八定、滅盡定、八解脫的大阿羅漢,都是成就了無諍三昧;但是佛說須菩提在成就無諍三昧人中,是最殊勝的。
這 件事在《大毘婆沙論》說得很詳細。
「諍」是什麼意思呢?有煩惱叫做諍。無諍三昧,就是我表現出來的行為,不引起任何人的煩惱;若是會引起他人的煩惱,就修 正我的行為。無諍三昧是怎麼樣呢?阿羅漢也需要乞食、出去辦事;於是乎他先在禪定觀察:我乞食會遇見什麼什麼樣的人、或是到什麼地方辦事,會遇見什麼什麼 樣的人;對我的行為言語,是歡喜、或不歡喜。若有人看見,會不歡喜,這位阿羅漢就不走這條路;不想因為自己的行為,引起他的不高興,這就叫做無諍三昧。
佛為什麼稱須菩提尊者在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呢?因為有的阿羅漢,並沒有觀察這件事。唯獨須菩提尊者非常注意這件事,所以他在得無諍三昧人中,是最殊勝的。
「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欲,就是有執著心;有欲界的欲,有色界、無色界對於禪定功德的欲。所有的阿羅漢,都能離三界欲,但是須菩提尊者有第一的無諍三昧,所以在一切阿羅漢裡面是最殊勝的,所以是第一離欲阿羅漢!這是佛讚歎須菩提尊者的功德殊勝。
「我 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這是須菩提尊者自己的想法。前面佛讚歎他,但是須菩提尊者說,佛雖然這樣讚歎,但是我不作如是想:「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 一,我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這樣執著,不執著我怎麼怎麼了不起。因為阿羅漢修無我觀成就了,不會執著有我,所以無論有什麼殊勝功德,不因此而有高慢 心。我們凡夫若有一種優點,就會引起高慢心。但是在佛法裡,因為修無我觀的關係,沒有這件事。
「世 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這底下從反方面說,假設我執著「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我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已成就阿羅漢道、有大智慧境界!」這 樣的話,「世尊即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佛就不會說我是歡喜修無諍行的修行人、不會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不會說我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了。為什 麼呢?若執著有我,生高慢心,那就是凡夫的境界,所以我不作是念。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因為 須菩提(自稱)實在於這得阿羅漢道、無諍三昧、離欲阿羅漢的功德境界裡面,都沒有這種修行;這種德行都是不可得、是寂滅相的。無諍三昧是因緣生法,離欲阿 羅漢也是因緣生法,因緣生法就是自性空、寂滅相的;所以沒有無諍三昧、第一離欲阿羅漢可得,這是沒有「我所」可得;得此功德的「我」也不可得,心離一切 相、一切分別。「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佛才稱呼須菩提是個歡喜修無諍三昧的人。因為這樣子才符合聖道、符合真理,有這樣的功德了,佛才給一個嘉 名,名為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須菩提尊者引自己的功德作證:是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的;是不可取、亦不可說的。這是引聲聞人的功德作證。原始連結
|
>瑜珈師.地論所知是起源於婆羅門教瑜珈派,非印度佛教的經典,是瑜珈派用來檢視...
此說有誤,並非如此
《伽論》緣起與造論者相關資料可參閱
瑜伽師地論講記 --- 初發論端 出自
原始出處:電子筆錄 常柏法師 學講